一扇不起眼的柜门背后,竟然刻着“进士第”字样,另一扇柜门上刻有“辛卯科”(公元1831年是辛卯年,即道光十一年)三个大字。“现在算起来,这块牌匾约有184年的历史了,但当时只想给柜子做个遮挡物,便请木工裁了牌匾,制成了柜门。”79岁的洪洞县马牧乡石止村村民焦元明一边指着家中使用了50多年的柜子,一边做着介绍。
1960年,焦元明准备结婚,但是家里却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便到处找木材,请木工。“我找到了一个供奉神仙的神龛,上面虽然布满了玲珑剔透的装饰物,但相对柜子而言,多少有些累赘,我便把这些装饰物都做了处理,一个柜子的架子就做成了。”只有柜身,没有柜门,焦元明看上了家中的两块牌匾——“辛卯科”、进士第”。
“尺寸差不多,材料也现成,我便拿过来用了,当时并不知道它的价值。”焦元明的高祖父,即他爷爷的爷爷生于清朝,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三甲的成绩,同进士出身。据了解,第”另有“封建社会官僚贵族的大宅子”之意,进士第”则指封建社会取得进士称号及官阶的人建造的宅第。由于进士出身高贵,地方引以为荣,往往不惜财力为其住所大兴土木,赠“进士第”匾炫耀,立双斗桅杆招摇。另一面“辛卯科”匾则表示其在辛卯年参加的科举考试。
说着,焦元明又拿出来一小条木板,从剩下的字迹可以分辨出是“亚魁”两字。“这是高祖父当年在参加乡试时,取得的“亚魁”称号,拿回的牌匾。”据了解,亚魁”泛指科举考试中乡试第六名。
明清两代时,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
中试者在宫殿举行“殿试”,根据成绩高低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一甲第—名叫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其次为三甲,同进士出身,焦元明高祖父就是同进士出身。
文/图 记者 弓佩玉
责任编辑:
上一篇: 临汾窑址首次发现元代精美动物瓷盘精品
下一篇: 【探秘】即将消失的吹糖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