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美民富变化大

2014-12-22 08:24: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一条条水泥路伸向家家户户,一幢幢崭新民居拔地而起,田间的核桃树都齐刷刷地披上了盛装――统一进行了刷白,活动中心、休闲广场里村民翩翩起舞,时不时传来了男女老幼爽朗的笑声……寒冬时节,当记者来到翼城县王庄乡青树洼村时,所见到的一切让人欣喜,一幅幅村庄秀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锦绣画卷令人沉醉。

宜居美景入画来

“水泥路通门前、自来水进厨房、做饭照明齐用电,村落干净又文明,路灯来自太阳能,庭院四季花飘香。”青树洼村村民石宝义用快板的腔调,向记者讲述了美丽乡村建设给村里带来的新变化。

近年来,该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从细处着手,实施环境卫生清洁提升工程,不断激发村民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园自己管的主人翁意识。每户门前都配置一个绿色垃圾桶,定时定人回收清理,全村垃圾清运率达到100%;公路沿线分成几个村民小组,指定专人按时清理。同时,该村还不断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以“清垃圾、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厕、改圈”为内容的“两清四改”工程;在山洼洼里的7个小自然村全部完成村村通水泥路工程……“现在住在农村,一点儿都不比城里差。你们看我家的新房上下共八间,客厅、卧室、阳台都是最新的布置。门前屋后干干净净,环境好了,心情也舒畅了……”村民吉秀菊边说边邀请记者到她家坐坐。20多年前,吉秀菊嫁到青树洼村,见证了这个村子的变迁。

产业多元富村民

在该村梯形的地头上,放眼望去,成片的核桃林一眼望不到边,林下是井然有序的菜田,形成了一幅景色优美的图画。为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今年该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全村1300多口人,耕地面积2800亩,核桃林1300亩,油菜面积达到300亩,长势喜人。核桃油菜套种是该村的一大特色。

近年来,王庄乡把核桃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项主导产业来抓,坚定不移地推进核桃产业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全力推进核桃产业快速发展。该村“两委”班子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2009年开始发展核桃产业,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苗木、统一栽植、统一施肥、统一指导的“五统一”服务,青树洼村针对十年九旱的现状,推广耐寒耐旱、抗病性强的品种,1300亩的规模还在以逐年递增的态势发展。

为了进一步加强管护,62岁的侯临祯当起了村里的管护队长,为村民讲解核桃管护技术,沟沟坎坎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他带头培养了村里的10名技术员,一个技术员带10户村民,通过传帮带,村民们全面掌握了核桃的管理技术。同时,该村邀请省、市、县林业方面的专家深入到田间地头,现场为村民授课,现在管护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涌现出了张平堪、石凤元、段扛儿等核桃管护高手。

奏响幸福和谐音

“以前,我们村里的妇女放下农活,不是三顿饭围着锅台转,就是东家长西家短,现在大伙儿空余时间就到文化广场上排练锣鼓、跳广场舞、唱戏,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身心,生活 也充实了。”谈起现在的生活,该村村民李联梅高兴得合不拢嘴。她是村里威风锣鼓队的队长,年年带着70多人的锣鼓队参加县里的元宵节表演,现在还走出县城敲到了临汾。

该村着力健全村内文化活动室、休闲娱乐广场和便民服务中心等活动场所,积极开展老年运动会、威风锣鼓、歌咏朗诵比赛等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和“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党员示范户”等评比创建活动。该县文化、科技、卫生等部门不定期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满足了不同层次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一系列文体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村民们打麻将的少了,大倡文明新风的多了,农民的精神风貌意气风发。

“现如今,种地不交税,上学不收费,病了有新农合,老了有新农保,咱农民可赶上好日子啦。”说起现在的生活,村民乔文忠感慨万千。为了进一步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该村实施了安全饮水改造、乡村卫生设施提升、村办幼儿园等惠民实事,村办幼儿园解决了90多名幼儿路途远、家长接送不方便的难题;65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放补助200元……一桩桩、一件件惠民实事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让村民们真正感受到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杨琦)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