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犁 搁下耙 高跷杠子丢不下

2015-04-02 07:35:1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今年3月3日,翼城县南梁镇西贺水村火神庙前的村委会大院里,锣鼓喧天、人声鼎沸、掌声雷动。时隔9年,该村高跷传承人孟月潮再次带领他的高跷队重新出发,为乡亲们呈上了一道传统社火表演的高跷大餐,也再次点燃了老一辈表演人及广大乡亲们的高跷梦。

    “忘吃饭,不睡觉,人心跟着锣鼓跳;放下犁,搁下耙,高跷杠子丢不下。”表演间隙,当笔者与孟月潮聊起西贺水村的踩高跷的发展历史时,他兴奋地给我们讲起了村里许久以来一直盛传着的一句顺口溜。今年50岁的孟月潮,有着38年的踩高跷历史,也是目前为止西贺水村高跷表演保持动作难度最大、技艺最娴熟的人。

    孟月潮告诉我们:“戏剧是要有舞台才能表演的,西贺水村的高跷却可以将任何场地作为表演的舞台,是最好的传统的流动式的社火节目。我们村老一辈高跷艺人表演传授的《打渔杀家》等经典高跷表演节目,有花旦、小生、武生、老生等角色,伴有劈叉、倒立、翻跟头、翻杠子、跳桌子等高难度动作,我在高跷表演中扮演渔翁,属老生一角。”

    翼城县文广新局副局长张娟告诉笔者,据该县文化志记载,翼城县表演高跷较早的要数南唐乡符册村,但当时的跷杠只有一尺高,表演时也只是穿着西装跑场子。而真正将此技艺发扬光大并传承至今的主要有西贺水村、十河村、北唐村。在西贺水村高跷项目最盛行的时期,有以梁可明、赵灿贵、李红贵等一批人为代表的高跷表演队伍,还有以孟月潮的爷爷孟广河(翼城县西贺水村第二代花鼓传承人)为领头人的花鼓表演队伍,这两支队伍多年坚持在社火表演中团结协作、相辅相成,他们以“花鼓踩跷”为表演形式,由花鼓的鼓点引领高跷的节奏,同台献艺、共同表演。他们以《打渔杀家》为蓝本,塑造了渔翁、梁山好汉、傻丫头、盗马贼等惟妙惟肖的鲜活角色。以其花样繁多、曲调悠扬、鼓点跷点协调、动作惊险而远近闻名,几乎每年都是全乡镇闹元宵的压轴大戏,也是全县社火表演最受群众喜爱的传统节目。尤其是梁可明能够伴随着孟广河的鼓点,以180度大转身跳出5米多远,曾吸引南唐的北唐、里砦的开化等好多个村子的社火表演者前来参观学习,还多次被绛县、曲沃、侯马等县市邀请表演或传授技艺,可以说西贺水村的高跷表演艺术传承带动了全县乃至邻县好多村的高跷表演。

    当笔者采访表演队伍里年龄最长者——70岁的老艺人程尚武时,他还沉浸在表演的兴奋与幸福之中,满头大汗却抑制不住激动,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起了他的高跷情缘。程尚武十二三岁就开始玩高跷了,算算至今也有50多年了。他告诉我们,一看到高跷,就像见到长时间没见过的老朋友,感情很深哩。在他一旁的张建峰说:“今年月潮开始召集踩高跷人手时,老程不顾年岁大和家人的反对,坚决要求参加表演,直到上场前夕,他的儿子、女儿还找月潮,怕表演时发生什么意外,不让他上场,可谁也拗不过他。”

    68岁的村民赵登邦主动凑上来给我们介绍起自己,他说他父亲赵灿贵曾经是高跷队中翻杠子的主演,但他自己不怎么会踩高跷。大家现在踩的都是50多年前做的高跷,其选材都是纹理较好的楸木和槐木,烘干后制成,要放在干燥处保存,才能够长时间不易变形。原本有30多副,现在只剩下20多副了。

    “现在这样的表演真是不多见,今天能再次看到高跷表演,感觉就像是回到了好多年前元宵节闹‘红火’一样。”围观的村民边鼓掌边赞叹。

    说起自己村里的高跷发展史,村民们七嘴八舌,个个都显得很激动,但随即转为落寞、惋惜。县城街上曾经的辉煌定格了几十年,也曾在绛县的大交、南凡、安峪等乡镇独领风骚。那个年代,但凡会踩高跷的人,一说要踩高跷都热情高涨,大年初一吃过饺子就开始排练,只要锣鼓家伙一响,村里会踩的不会踩的,就都坐不住了,村外头翻过土的田地,就是他们练功的最好场所,跷杠插入土里一尺多深,拔出来还能继续做出各种动作,那腿上的功夫,真不是一日之功。但随着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乡进城读书、务工,再加上现在硬化的水泥地根本不适合做高难度的空翻等精彩动作,想找年轻力壮的传承人来接班,有点难度。

    带领我们采访的南梁镇副书记周甲寅,副镇长苏永旺、朱红娟和我们聊起西贺水村的高跷表演项目,也是既高兴又不无惋惜和担忧。高兴的是,这一传统社火表演项目时隔9个年头,再次走进了广大老百姓的生活。惋惜的是,这样一项既有健身功能、又具备观赏价值的,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社火表演项目就此走向没落,现在,西贺水村的高跷到了孟月潮这一代,能够参加表演的队伍里,当属月潮的技艺最好、也最全面,但他毕竟是50岁的人了,加上多年疏于练功,好多高难度的动作都不敢做了,而且现在的队伍里,能够踩上跷杠的年龄最小的也在35岁以上。虽说逢年过节也能组织起来,可是它的传承链条目前很脆弱。年轻人可选择的娱乐、休闲项目越来越多,传统民俗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小。传统技艺失传较多,难以原汁原味保存,西贺水传承数百年的高跷项目在新时期面临新的考验。因为踩高跷也算得上一项有危险的体育活动,不论是乡镇还是村里的干部,都担心表演者受伤,而广大村民虽然都爱看高跷表演,但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练高跷。“跷高1米多,这要摔一下可咋好?”一位中年妇女道出了村里所有做家长的担心。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这一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社火表演项目发扬光大是我们需要研究解决的新的难题。

    眼瞅着村民们对高跷表演的梦想与情结再次被燃起,该村党支部书记程林山激动地说:“我曾参与组织高跷队,参加过前些年全县正月十五社火集中表演,西贺水村高跷表演的演变过程,特别是最辉煌的时代,我是有见证的,我们决不能眼睁睁看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好玩意儿断在咱手里,我们村“两委"班子一班人一定会想方设法壮大我们村的高跷队伍、留住我们村曾经的骄傲!”

    2014年新当选的村委主任车效虎当即表态:“下一步,我们将以丰富广大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为抓手,把发展高跷表演项目作为全村广大村民农闲时节的一项主要的文化活动,专门调整出一块可供训练的场地作为我们村高跷表演训练基地,该增添服装添服装,该定制道具制道具,由高跷传承人孟月潮牵头组织一支新的表演队伍,带出一批新的高跷表演接班人,争取在翼城县文广新局,南梁镇党委、政府的帮助支持下,将这一传统项目发扬光大,利用两到三年的时间,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通讯员 宋榜娟 李强


责任编辑:柏东丽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