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赵周仓:情系百姓 一心为民

2017-07-12 09:13:3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扎根基层二十载,大到国家政策落实、汾河大坝建设,小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村容村貌治理,每一次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扎根基层二十载,带领群众拔穷根、走富路、促发展,为村民办实事、解难题、保稳定,他的身上,时时刻刻都彰显出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和使命担当。

  扎根基层二十载,在推动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他讲奉献、讲党性、勇担当、敢作为,扎实苦干默默奉献,为全村的发展稳定作出突出贡献。

  扎根基层二十载,一系列荣耀实至名归、纷至沓来——2007年,荣获我市“新农村建设优秀村干部”;2008年,又获襄汾县“优秀党组织书记”;2010年,荣膺“全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再获“全市农业系统新农村建设优秀带头人”。

  他是襄汾县新城镇邓曲村党支部书记赵周仓。

  薪火相传,建设坚强堡垒

  邓曲村是中国共产党在襄汾县成立的“第一党支部”所在地,多年来也一直是市、县主要领导的党建工作联系点。赵周仓始终把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打造坚强战斗堡垒。

  多年来,赵周仓坚持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坚持党员干部集体学习和“3+2”学习制度,努力提高自身和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坚定履行党建第一责任履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各项工作。

  他以“三在一平台”为着重点,真正将每月的党日活动落到实处。认真落实“两定一查三评”和党员承诺制度。用党的理论政策来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推动实践。坚持不懈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规定,使干部队伍做到了自清自律。

  富民增收,厚积发展实力

  赵周仓一直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视为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大任务。他对集体600余亩滩地进行外包,单此一项每年就可为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20余万元。

  苗木种植是邓曲村的传统优势产业,历经二十年坚持不懈、矢志不渝的“深耕厚植”,现如今全村苗木种植规模从最初的20亩发展到20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80%以上,现有“晋南园林”等苗木大户27户,共有苗木合作社8个,一跃成为晋南地区最大的苗木基地。

  与此同时,赵周仓继续抓好小麦、玉米等传统种植产业。2014年9月,邓曲被确立为“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粮食高产高效科技培训基地”。赵周仓通过实施推动农业中低产田综合开发、农业技术培训、良种供应、测土配方等一系列因地制宜的科学举措,实现了村里粮食生产的稳产高产。

  固本强基,做好民生大事

  自1995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赵周仓对汾河流经邓曲段进行了大规模治理,建设汾河大坝1700余米;1996年,他又对汾河段进行深度开发,共开发滩地1000亩。

  同时,邓曲村还投资160万元,配套安装变压器两台及高低压线路,打井8眼,修砂石路4000米,绿化植树2000株。把汾河边上洪灾频发的盐碱地改造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田。

  2005年,借助全省“五化”发展的有利时机,邓曲村铺修水泥路面10公里,绿化村庄3000平方米,安装照明路灯115盏,美化环境10000平方米,改厕320户,率先在全县完成了“五化”工程。

  2014年,他又投资50多万元,新建邓曲大舞台一座。2015年,投资150万元,聘请省设计院完成了对邓曲村的六年整体规划设计;同年6月,投资2000万元,建设三栋美丽宜居小区住宅楼。

  2016年,村里申报通过一事一议工程200万元,并完成村内道路扩宽、路面硬化、主路绿化等配套工程。值得一提的是,在赵周仓的积极推动之下,邓曲的煤改气工作也得以扎实推进。目前,管网规划已经全部完成,管沟规划开挖、工程预算、工程队招投标、资金筹集使用公示等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赵周仓在他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晶莹的汗水和闪光的足迹,正是他这种情系百姓、服务百姓、潜心为民的精神,才有了现如今富裕、优美、文明的幸福邓曲。

  记者 王小庚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