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教育事业发展纪实

2017-06-07 09:28:4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一个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还对提升全民素质具有深远意义。如今,在临汾随处可见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楼和花香树绿的校园,校园已经成为临汾最美丽的地方,孩子则成为临汾最大的希望。

    5年来,我市坚持不懈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着力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深化教育改革,实现了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这5年,我市以教育优先为总抓手,依托项目建设,全力改善办学条件。

    2012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我市确定了当年的10项目标任务,其中4项涉及到办学条件改善,当年,共完成300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项目;2016年,我市完成24所农村幼儿园建设项目,遴选并确定了实训基地建设项目15个,重点专业建设项目11个。乡宁县先后投入近5亿元,完成了85所校舍安全改造工程、14所农村校舍维修改造工程、两所城区幼儿园新建工程、55所农村幼儿园改扩建工程、123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96所学校“全面改薄”工程、乡宁新高中建设工程和乡宁二中师生食宿楼建设工程。如今,无论你身处城区学校,还是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美丽蝶变和日臻完善,都会让你眼前一亮。

    5年间,我市努力缩小平川与山区之间、县域城乡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着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实现优质教育普及化,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优质教育。全市先后完成了11个县(市、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评估认定工作,完成了隰县三中、隰县四中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工作。科学制订方案,在全市全面推进集团化办学、教育联盟、学区制管理、对口帮扶等改革。在霍州市开展了省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标准》试点工作,完成了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工作,将优质高中招生指标的65%按比例合理分配到区域初中学校,完成率达到了100%。

    办人民满意教育,质量是“生命线”,实现我市教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除了在建新校区、盖新大楼、买新设备等外延性方面发力外,还必须把时间、精力和资源更多地用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才能根本提升教育质量。

    5年来,我市在抓好“三名”(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的基础上,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了为期5年的“三优”活动创评工作,即每年评选产生100名优秀班主任、200节优质高效课、60个优秀教研团队。同时开展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全市共推选课堂实录42906节,推优946节。在优化师资建设上,全市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覆盖17个县(市、区)以及临汾经济开发区和市属义务教育学校,仅2016年就交流校长90名、交流教师人数1264,其中骨干校长教师交流人数203人、城镇和优质学校校长教师交流人数264人。2016年,全市高考报名39667人,达二批本科B类以上16535人,比2015年增加346人,比2012年增加3824人。

    树形象,内外兼修促发展。5年来,我市把学校安全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创建“平安校园”为载体,以学校安全能力建设为重点,对安全隐患整改实行闭环管理,跟踪督办,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排查,重点排查出心智不健全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事故发生。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专项整治,基本完成了对全市片区73家学校及周边53个食堂、30余户校内食品加工小作坊、近千家食品经营销售单位和百余户食品摊贩的阶段性整治规范,做到了所有生产经营企业监督检查、固定门店抽检和食品摊贩快检覆盖率3个100%。2016年,我市创建省级“平安校园”5所、市级“平安校园”51所。

    回顾过去,教育发展足音铿锵;展望未来,教育振兴阔步前行。我们相信,临汾教育事业的明天必定更加辉煌!

    记者 杨琦

     

责任编辑:席沛钊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