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山西篇】临汾:“造血供氧”添后劲

2017-07-21 09:01:2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2012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656.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49.57亿元;

  2016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139.01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184.16亿元;……

  过去的五年,在我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背景下,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来之不易。被称为经济社会发展“血脉”的金融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打通“任督二脉”“活血化瘀”,支持服务经济发展,厚积薄发,逆势上扬。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过去的五年,我市以大担当成就新作为打响“金融贫血”持久战,以大推进绘就新篇章银行机构扎堆入驻临汾,以大发展引领新常态“造血供氧”撬动经济转型升级。

  久久为功:发展经济的强心剂

  金融是撬动我市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是推动我市走出去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未来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保障。通过一系列输血、活血、换血和造血功能专业化运作,我市金融业对问题企业进行拯救和改良,对优势企业进行强身健体,为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2年以来,我市坚持执行金融调控政策与促进辖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努力提升服务临汾经济发展能力。突出服务实体经济主线,强化政策引导,推进融资方式创新。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金融支持经济发展12条指导意见、阳光普惠金融工程、金融助推脱贫攻坚春雨计划、金融扶贫10条等,采取上下联动、横向指导措施,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薄弱环节信贷支持以及金融服务创新等10项重点工作,引导金融机构支持节能环保产业、新兴产业、中小企业、“三农”等领域,有力支持了我市经济发展。

  2016年,我市继续突出一个重点,全面推动金融宏观调控政策落地生根,支持临汾经济转型升级。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存款准备金、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定价等多项政策组合效应,通过政策引导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发挥信贷牵引的关键作用,着力为临汾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过去的五年,我市不断深化地方金融改革与创新,不断发展壮大地方性金融机构,推进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注入金融机构发展动力;积极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保险资金进入建设领域,充分发挥货币市场融资功能,引导民间资金;加快金融机构经营机制和体制改革,优化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改革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有效发挥保险保障功能。

  厚积薄发:服务民生的助推剂

  目前,我市设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交通银行、晋商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等分支机构,以及尧都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银行类营业网点,银河证券、山西证券、大同证券、方正证券、国泰君安多家证券机构,人寿、财保等数家保险机构,以及各种小额贷款公司,初步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国有控股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我市已成为山西省机构种类较全、密度较大、开放度较高的金融区域。

  五年来,我市紧扣金融服务“城乡一体化”,坚持优化金融服务与强化金融管理相结合,努力提升金融服务辖区社会和民生能力。我市开展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惠农直补一卡通信息管理系统”在全市推广应用,搭建了安全高效的惠农资金支付平台,积极推动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积极推进农村支付服务“村村通”工程,目前已经实现了全覆盖。

  这五年是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的五年。我市人民币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加快。优化了信贷资源配置,推出了信贷创新产品,重点支持选择了一批有自主品牌、市场竞争力强、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帮助其做大做强;大力开发民生工程金融产品,积极开发促进民生改善、薄弱环节发展的金融产品,加大对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及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的信贷投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加快推进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围绕农业示范区建设和“特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探索“公司+基地+农户+保险”模式,形成“农民、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和巨灾风险准备金”风险分散机制,建设有效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保险机制,有效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用。

  保驾护航:各业维稳的镇定剂

  回望过去的五年,我市金融业运行态势良好,有效地扶持了各业的发展。我市稳步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农村信用社按照国务院改革试点方案,建立健全“三权”制衡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处置不良资产,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地方金融支持经济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五年来,我市坚持推进金融改革与防范金融风险相结合,努力提升维护辖区金融和谐稳定发展能力。大力支持金融改革发展和服务创新,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及时预警提示金融风险,依法开展执法检查,针对性开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努力规范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着力构建了和谐稳定的金融发展环境。近两年,我市围绕“重监测、强预警、防风险、保稳定”的思路,全力履行维护辖区金融稳定的职责,牢守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多措并举,综合实施,通过科学监测、窗口指导、风险提示、综合管理等手段,有力促进了辖区和谐稳定金融环境的建设,收到了较好效果。2016年,我市建立了23家法人金融机构基础数据库,通过风险等级划分、风险状况评估、绘制机构风险图等模块分析,为科学监测、风险提示提供了科学途径。同时,积极做好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宏观审慎评估与合格审慎评估“两项评估”工作,细化7大类14项指标,利用评估结果积极做好窗口指导工作。我市稳步提升“两综合、两管理”依法行政工作质效,加强综合执法检查工作力度,推进存款保险机构风险评级及现场评估工作,积极推进存款保险电子档案系统开发,有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近两年,我市迎来了“互联网+”时代,金融业将加大基础建设,现代化支付系统覆盖到农村地区所有乡镇,信用建设全面铺开,金融机构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金融服务领域不断拓展,这为金融业自身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和条件。

  往者可鉴,来者可期。新的五年,又是一次满载希冀的出发。我市金融业坚定不移地行进在优化金融结构、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的道路上,蹄疾步稳为全市经济发展助力。

  记者 安月琦 实习生 宁智豪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