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十五夜望月》,道不尽中秋佳节思亲望友的绵绵愁绪。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当下我国与春节、端午节并称的重要传统节日。
唐宋以降,诗词类文学体裁盛行一时,加之文人雅士于中秋时节吟诗赏月雅趣的风行,为后世留下众多吟诵中秋圆月的文学作品。这些诗词歌赋,寄托于中秋月夜,或把酒言欢、或吟诗作词、或遥念亲友、或感时悲秋,于字里行间散发出浓浓的离愁别绪,在一个以团圆为主题的节日里,反而表达出一缕“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感伤情怀。
多元起源,众说纷纭议中秋
作为时下我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以赏月、团圆为核心主题,千百年来未复其变,其后涵括进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更是丰富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与各类民间习俗、信仰一起,熔铸成中秋节的多样基因。
古往今来,神州广域,相关中秋节的称呼纷繁众多,类如八月节、玩月节、拜月节、追月节、女儿节、团圆节等等,一方面其反映着中秋节起源流变过程中的多重内容,另一方面体现出中秋节的历史感和地域性。
在我国,学界一般的观点是中秋节始于初唐,盛于两宋,延至明清而并坐于元旦(春节)、清明、端午、重阳等节日了。但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民俗学副教授王娟看来,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中秋节的历史远非人们想象得那么久远。
“依据有二,一是唐宋以前的文献典籍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有关中秋节的文字记录,更没有有关中秋节的重要食物月饼的记载。二是成熟且完整的传统节日不仅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多彩,而且结构形态完整。”王娟谈到。
对此,王娟对比道, 例如春节,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来年的正月十五,几乎每一天都有固定的活动内容,相比较而言,中秋节似乎有点过于简单,因为除了吃月饼、玩月、拜月,我们几乎找不到更多的、程式化的节日内容和庆祝方式。
文献记载中相对单调的庆祝活动内容成为王娟定义中秋节的重要依据。“宋代吴自牧《梦梁录》中记载‘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登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髙歌,以卜竟夕之欢’,又如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中记载‘携榼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等,在我看来,这些描述中的中秋节更像是达官显贵和市民阶层的一种娱乐和游艺活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民间节日。”王娟说。
经过详实考证,王娟提出应该从官方和民间两个角度来回溯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才开始成为一种全国性的节日的。”王娟认为,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改农历为公历,并对传统节日进行了调整,将传统的农历元旦,即正月初一的传统名称,挪至公历的一月一号。然后又依次制定了春、夏、秋、冬四个节日,即原来的农历正月初一元旦更名为春节,端午节更名为夏节,八月十五更名为秋节,冬至更名为冬节。
“这就是说,从民国时期开始,中秋节,也就是秋节,才成为一个举国欢庆的节日。从民间的角度看,中秋节尽管不像其他节日一样历史悠久、成熟完整,但是却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且带有明显的仪式和信仰色彩。”王娟告诉记者。
仁智各见,虽然学界关于中秋节演变的观点不尽相同,也存在着诸如祭月说、玩月说、女节说等多种起源说法,但这并未影响到中秋节千百年来从文人雅士至民间百姓的扩沿和充实,反而佐证了中秋节传承千载的丰富文化内涵,蔚为大观。
如今,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依然传承着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等丰富多彩的传统风貌习俗,经久未息。中秋节也以月之圆寓兆人之团圆,成为他乡异客思念故乡亲人、祈盼丰收、冀愿幸福生活的一种寄托。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