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刘玉林 实习生 田荣)今年以来,襄汾县星原集团投入资金3.2亿元按时完成环保深度治理,并实现实际排放低于“敏感区域排放限值”1/3的“超低排放”目标,取得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局面,成为焦铁行业环保表率。
星原集团是襄汾县的利税大户。为把资源“吃干榨尽”、废弃物综合利用,该集团先后形成了炼焦—化产—炼铁—炼钢—轧材—建材—发电—供热的完整循环产业链条。
今年年初,我市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启动了八大治污工程,其中在焦铁等传统产业倡导提档升级、深度治理,参照国家“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给企业排放制定硬杠杠、执行“特别排放标准”。星原集团响应号召、顺势而为,变环保压力为转型动力,迈进了绿色环保企业的行列,赢得了持续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星原集团在全临汾的焦铁企业中首开建设全封闭料场的先河,而且一建就是14个,总投资达1.5亿元。“当时还没具体的料场施工标准,我们就从地震局找了一个基本的抗震资料,2900平方米的面积,24米的水泥柱子就打了200多根,地面全部在三大灰土的基础上浇筑25厘米厚的混凝土,所以现在料场抗八级地震没问题。”星原集团一位负责人介绍道。在全封闭料场内,水雾炮、喷淋器、出库车辆冲洗台配置齐全。存储矿粉的料场,还规划了“井”字形的通道,有效避免料堆受进出运输车辆的碾压。“开始前预算600元—700元每平方米,但现在看来决算在800元每平方米以上。短期看投资是大了点,但是长远看,企业的生产有了保证,这个投资也就成了经营成本的一部分。”这位负责人说。
“太宝贵了,这个经验太宝贵了。”襄汾县环保局局长张国强对记者说,“面对严峻的环保形势,大家都说经济特别是煤焦铁行业会受到制约,可没想到反而促进了星原集团的发展。京津冀地区特别是“2+26”城市焦铁产能受限,给星原集团这样的企业带来良好的市场空间”。一年来,大气污染橙色预警甚至红色预警不断,但像星原集团这样按时完成深度治理的企业都可以持续生产。
废水处理是工业企业特别是焦化企业排放治理的瓶颈。在废水处理上,星原集团从中灵敏地嗅到了企业的竞争新空间。“从逐年提高的排放标准看,总有一天国家会要求实现零排放,企业必须提前治理、主动治理,走到环保要求的前面。走到前面才能抓住发展机遇!”星原集团总经理李合刚表示,公司上下铁下心来,继续实施环保改造,向超低排放标准挺进。
为了走到环保要求的前面,星原集团在常规的废水处理(生化处理)已经达到特别排放限值即COD值80mg以下、氨氮含量10mg以下,实现达标排放的情况下,又果断决定:再投资2000万元,朝着国家规定的直排标准继续改造。从3月至5月,星原集团的大股东们组团考察河北、山东、河南同类企业废水处理设施,在襄汾乃至全临汾第一家确定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美国陶氏膜法RO处理方案,运用纳滤技术分离水中的杂盐。
目前,星原集团废水处理后的COD值50mg、氨氮含量5mg,只有特别排放限值的一半,但他们还不满足,星原集团焦化厂厂长甄国红说:“我们还要投1000万元,再增加一道处理工序,前几天合同都签了……”今年以来,该公司还投资了7000余万元,新上和提标升级改造了焦炉烟气脱硫、脱硝和烧结机头电除尘及水泥窑脱硝等环保设施和装置,焦炉二氧化硫实际排放值只到特别限值的一半(15mg),烧结和水泥窑则更低,分别为80mg、10mg(特别限值为烧结180mg、水泥窑100mg),氮氧化合物和颗粒物指标也分别在特别限值的一半或以下。
星原集团还特别注重厂容厂貌的维护,建企业时就预留了绿化空间,每年春天都会新增绿地面积。今年根据严峻的环保形势,又新增投入1100万元,在周边栽植了雪松1万余棵、冬青20万余苗、月季10万余苗、草坪5.9万平方米,清理垃圾3万余方;并投资500余万元,购置了6台真空吸尘车和4台洒水车,成立了专门的环卫队伍,负责厂区内外道路的清扫以及料场、道路的降尘工作,逐步建设“绿色包围的企业”。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