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6月的槐乡大地,春浅夏渐深,生机盎然。在有着“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称的洪洞县大槐树镇秦壁村,远道的菜商正与菜农谈论收成行情;结伴而行的游客,在豆腐坊、磨面坊、花馍坊、纺布区内徜徉流连。布坊内的大娘不时抬头回答着游客的询问,闲暇时来织布,每月净收入有1000多元;该村探索“支部+产业+市场+公司+乡村旅游”之路,2017年村集体收入达60余万元。这是秦壁村大力实施“党建引领、支部主导、产业带动”,奋力强村富民的生动写照;也是洪洞县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缩影。
乡村振兴,经济是基础,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基本路径和必然选择。近年来,洪洞县大力实施“五大战略”,以“党建护航”战略为统筹统领,以“项目落地”和“新区打拼”战略为抓手,以“社会向荣”和“民生提质”战略为引导,以责任推动、精准施策、严管善用为突破,努力实现农村集体经济收得多、管得严、用得好,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经济基础。
该县实施“党建护航”战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注重顶层设计,县里出台了村集体经济发展长远规划和“破零”“达标”计划,把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效纳入乡村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和书记“面对面”述评范围,与评优表彰、岗位报酬、干部选任挂钩。并构建了乡镇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村党组织书记为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体系,强化督查督导,确保责任压力传导到位。秦壁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的晋丰种植有限公司,村“两委”班子成员与公司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并把6个党小组设在产业链末端,分片包联责任区,既加强了对公司运营的监督,又保护了村集体与村民的利益。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激活了乡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洪洞充分发挥全县人口、资源、交通、人文、旅游和城建优势,以实施“项目落地”和“新区打拼”战略为抓手,鼓励各乡镇、农村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该县实施的“项目落地”战略成为各村实现集体增收的重要平台。广胜寺镇得益于县城集中供水改造工程、工业园区建设和中南铁路等项目建设,全镇50%的村在2017年取得收益。“新区打拼”战略则为辛村乡的城郊村提供了重大机遇。该乡南段村建成了大型综合农贸市场,通过出租门店、物业管理等方式,每年集体可增收80余万元。挖潜开源是重要渠道,通过农村“三资”清理和土地确权,盘活、整合了集体资产,全县90%的村通过集体土地发包收益。为驻村企业提供服务成为一条便利途径。甘亭镇天井村由村集体牵头成立搬运队,为驻村物流公司提供配套业务,年均收入可达30万元。开发本地人文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日渐兴起。明姜镇引导各村挖掘整理伏羲文化、南汉宸故居等历史文化资源,探索发展第三产业,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强起来。自2016年以来,经过“破零”行动和“5万元”达标计划,截至2017年底,该县463个行政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670万元,其中5万元以上的村217个、10万元以上的70个、50万元以上的村22个,全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迈上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高速路”“宽车道”。
村里的钱袋子要鼓起来,还要捂得严紧、更要用到实在地方。该县不断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出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农村党建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农村会计代理、村级财务管理和民主决策、管理、监督等制度,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确保村集体收入合理规范使用、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同时,该县大力实施“社会向荣”和“民生提质”战略,引导各村将集体红利用之于民,投入到优化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和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事业等普惠性、品质性民生实事、惠民好事当中,努力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2017年,淹底乡东谷村通过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合理使用9万多元集体收入,开展4次大规模环境卫生整治,新建10块党建文化墙,村容村貌明显改观。辛村乡南段村每年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民生补助,为每人补助合作医疗30元、养老保险20元,村民免交水费,同时,为考录的大学生和参军人员每人补贴2000元。(李安安 陈刘峰 许云峰)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