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临汾市博物馆:历史沃土长出文化绿洲

2018-07-23 08:56:2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倒计时“45”。

  7月17日,在市区汾河生态文化景区内的九州广场南端,记者看到这样一个数字,这是令人充满期待的数字,这意味着45天后,我市“城市新地标”博物馆将初步具备开馆条件,临汾历史、平阳文化有了自己的“栖息所”。

  “45”背后是一阵阵机器轰鸣声、一串串电光石火、一个个不停歇的身影……工人张礼一脚踩着石头,一脚踩着脚手架,正在铺砖。张礼的上衣已被汗渍浸透,尽管如此,他却还盼望着这样骄阳似火的天气:“我们工人吃点苦、受点罪不怕,最怕突然下雨,影响干活儿,会耽搁工程进度。”正是因为有许多像张礼一样勤勤恳恳的工人,市博物馆的建设才能如期推进。目前,室外6.6米平台、入馆大坡道、文化广场、文化长廊等土建基础工程已经全部结束,室外工程整体进入石材铺设阶段。

  “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工期和质量,我们认真制定了月规划、周安排、日检点的工作措施,确保高质量完成工期任务。”市博物馆现场负责人赵春介绍说:“现在博物馆陈列布展工程涉及展厅内文字、展板、展陈形式、展示内容、多媒体小样、艺术品、雕塑小样已完成审定,展厅隐蔽工程已经完成,基础面层装修工程也已基本完工,展柜、恒温恒湿柜、照明灯光、雕塑、绘画、多媒体等外加工已下单定制。博物馆建设的各项工作都在按照规划有序推进。”

  市博物院整体造型日月相抱,寓意“日月同辉”,“太阳”位于该建筑中心,“月亮”则围绕在“太阳”西南。馆前广场中错落有序地排列着几个圆形景观,象征着北斗七星。据悉,这一设计理念来自襄汾县陶寺遗址的古观象台,充分体现了我市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初具雏形的博物馆内,三层“千秋平阳”展厅一侧,工人赵康正在搭建皮影楼,这一独具风格的建筑在展厅中格外显眼。“我们现在只是做出了一个模子,后期还要给它上色,这可是个细致活儿。”赵康指着设计图对记者说:“这和我们一般接的活儿不同,它的特色和艺术性都很鲜明,所以压力还是挺大的。”

  据记者了解,建成后的博物馆将以历史传承为脉络,以专题文化为特色,分四个板块进行展览。“远古足迹”专题铺述临汾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最早中国”专题展示以“陶寺遗址”为主的尧都平阳最早中国的史实;“晋霸春秋”专题展示晋与三晋波澜壮阔的文化风貌;“千秋平阳”专题中,“平阳沿革”部分勾勒自秦汉至清代文明进程之大线索,“青史铁鉴”部分,以汉代铁官“绛”为主体,全面展示平阳冶铁的滥觞、兴盛、发展的辉煌,“粉墨登场”部分,演绎平阳戏曲之乡的历史传承,“平水流韵”部分,彰显平阳金元木板雕刻中心的重要地位,“般若之光”部分,全面展示佛教在平阳地区的传承和兴盛。

  “市博物馆具有立体化、集中化、历史化、教育化、智慧化的特点,它是我们献礼旅发会的作品,是外来客人快速了解临汾、认识平阳的一张名片,也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底气。”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党组书记乔建仲说:“博物馆是对我市文化历史发展的总结记录,为我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更是一项能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民生实事,可谓功在当前利在千秋!”

  记者 安月琦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