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7月15日,连绵的阴雨天后,趁着好天气,古县永乐乡朱家窑村72岁的贫困老人冀双喜,扛着锄头来到屋后的地里。这儿种着两亩辣椒,是老人今年的希望,“每亩能有三千多块钱的收入吧。”老人笑着给笔者算了笔账,每亩县里补贴800元,基本上就够了成本了。冀双喜老人患有肺气肿,老伴也是一身病,以前种玉米,每亩也就能收个千儿八百块,“都买了药了。”说起以前的日子,老人长叹了一口气。如今县里确定了调产方略,乡里村里也帮着贫困户想办法、出主意,去年老人种上了赤焰椒,兜里有了钱,生活不愁了,买药也不愁了。“总的来说,现在的生活好得多了,都是党的政策好……”
“实现贫困村全部退出,农村贫困人口现行标准下全部脱贫,省定贫困县摘帽!”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古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作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纲,构建无缝隙对接,全链条闭合的脱贫攻坚格局,并从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产业发展及贫困户收益等各个层面精打细算,精准做好脱贫攻坚“加减法”。
产业扶贫 力求稳定增收实现脱贫
夏日永乐乡毛儿庄村头的药材种植基地里,淡黄色的柴胡花随风起伏,像一层层的波浪不断向远方延伸。再过几天就得着手对药材进行除草作业,为了明年能有个好的收成,村委会主任王先丽这两天就在忙乎着这件大事,“村里17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全都参与进来。”柴胡市场需求量大,供不应求,加上和山西仁和堂中药饮片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保底”协议,更让村民们吃下了“定心丸”。明年,每亩至少收入3000多元,村里还计划上粗加工的设备……
近年来,古县坚持“产业带动,稳定增收实现脱贫”的措施,以谷子、古树核桃、古牡丹为切入点,认真落实“一村一品一主体”,确定特色农业、光伏、电商、旅游、资产收益五项脱贫产业,覆盖贫困户1.5万人次。其中,在特色农业板块,2017年,实施1万亩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项目实现对贫困户种植的核桃树全覆盖,全县核桃总产量达1000万公斤以上,产值1.8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500多元。
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古县在首批15个贫困村100千瓦村级光伏电站并网并产生显著效益的基础上,今年将完成第二批23个贫困村100千瓦村级光伏电站项目建设,预计年底可实现每个村6万元的集体收益。同时,通过实施200户5千瓦户用屋顶光伏发电项目,重点对无劳动能力、无资源、无稳定收入来源的“三无”深度贫困对象给予收益分配,落实兜底产业保障,带动贫困户增收3200元。
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该县在“一村一店”模式下,实现全县38个贫困村村级电商网店全覆盖。特别是通过引进天一鸿锦电子商务公司发展“电商+赤焰椒”项目,采用“合作社+农户+基地”生产模式,带动种植赤焰椒2200亩,涉及贫困户440户,亩均增收4000余元。“依托电商模式,可以就近解决剩余劳动力和贫困户的就业。”隆盈园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李宁经营着“电商+赤焰椒”项目, “老人和妇女们在家门口就能把家里养活了。” 同时,在华兴农业、华海天宇、金米香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古树核桃、小米、连翘茶、牡丹油等年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带动贫困户1000户实现增收。
借势旅发大会,古县“天下第一牡丹”文化旅游节、橡树种植加工及观光旅游、霍山云顶小镇、24节气旅游等辐射效应,拓展文旅康养乡村旅游等也已成为脱贫增收新的增长点。统计显示,通过“文化旅游+特色农产品销售+乡村农家乐餐饮住宿”等模式,该县已带动贫困户385户1780人,户均增收1000余元。
借力资产收益促脱贫,该县积极利用“五位一体”金融扶贫小额贷款,建立企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增收渠道。通过新大象生猪养殖,入股贫困户410户,户均年收益7500元;晋阿养殖公司带动100户贫困户入股分红,户均年收益3100元;华海天宇、苗氏牧业、富家园、金丽翔养殖等企业带动贫困户181户,年均收益640元。
精细管理 求取脱贫“加减法”理想值
一组组翔实的数据,从一个个侧面反映出古县致力于求取脱贫攻坚“加减”算式的不懈努力,但靓丽成绩单的背后,却又不仅仅是一个个跳跃的数字,更需要从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产业发展及贫困户收益等方面深层次、全方位解读。
古县坚持“应整尽整,化零为整”的做法,加出了专项资金效益最大化。在千方百计加大扶贫专项资金投入的同时,今年,古县突出以项目化的思路和举措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针对贫困县退出的14项指标,确定扶贫项目73项,全部细化明确了项目主管单位和实施主体,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抓手。项目总投资40609.235万元,项目分为三大类:一是产业发展类。总投资19420.27万元,重点实施特色产业发展、光伏扶贫、核桃提质增效、生态脱贫等项目。二是基础设施类。总投资17237.485万元。重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田水利、行政村宽带覆盖、村卫生室提升、贫困村饮水安全等。三是公共服务类。总投资3951.48万元。重点包括教育扶贫、贫困人口保险、社会保障民政兜底等。
如今,这一资金绩效管理“加法”运算已经在产业发展促脱贫的“答卷”上,加出了广大贫困群众实实在在的收益。
在精准算好产业扶贫“加法”的同时,古县聚焦深度贫困,针对造血乏力的特困群众,精细求取异地扶贫搬迁、社会保障兜底工程和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扶贫 “加法”最大值,进而催生鼓舞人心的脱贫“减法”的得数。
“数读”脱贫“减法”,如果说“减数”是“全县7个乡镇中有整体贫困乡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38个,贫困总规模为6844户、20538口人。”那么“2015年完成1个村、1175户、3865口人的脱贫任务;2016年完成7个村、912户、2880口人的脱贫任务;2017年完成19个村、1565户、5001口人的脱贫任务。”之和便是鼓舞人心的“被减数”。目前,这道脱贫“减法题”的“差”,即“建档立卡整体贫困村11个、贫困人口2580户、6936口人。”
作为古县扶贫“加减法”最醒目的验证,一组百分比的下降同样具有说服力:“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底的25%降至2017年底的9.3%”。
在朱家窑村的山峁上,远远地就能见到一排排现代化的香菇种植大棚,张盼、刘营超、白贵军3个年轻人的创业成为了古县脱贫攻坚求取“加减法”理想值的有力注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醒目的标语,不仅是3个年轻人的心声,更是古县未来农村农业的发展方向。
扶贫扶志 列出脱贫摘帽的新“算式”
地上摆放着五六个刚挖出来的大萝卜,每个都有四五十厘米长,看着自己科学种植结出来的成果,南垣乡坡头村的于树红脸上露出了满意地笑容。于树红是个苦孩子,小小年纪就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下过煤窑、做过生意,但日子一直没有好转。“如今农村的政策好了。”于树红看准了乡里调整产业结构的机遇,回到村里流转了60多亩土地,在土地上科学种植、精细管理,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十几户贫困户一起加入了他的队伍,“我带头先搞,摸索着走,和大家一起发展。”对于未来,于树红满怀憧憬。
正视差距不足,科学研判今后,确保脱贫摘帽,古县简要列出了新“算式”。即着力脱贫攻坚,研究制定古县实施路线图、时间表,因地制宜,挂图施工。同时,进一步强化产业支撑,以“一村一品一主体”为抓手,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全覆盖工程,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进一步完善各村接地气、可操作、有特色的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好贫困村“五有”产业扶贫机制,培育发展一批地域特色突出的脱贫产业。同时,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能人大户+贫困户”“土地流转+收益分成”等搭载带动模式、入股分红模式,鼓励贫困户积极参与到生产经营中,建立起与贫困人口增收的利益直接联结机制,确保村村都有脱贫产业、户户都有增收门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持续增收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尽锐出战,打响深度贫困歼灭战。同时,把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鼓励其本人和家庭成员树立信心,帮助其亲属或家庭成员参加各类就业培训,提高劳务技能,激发内生动力,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要聚焦问题抓推进、抓整改,补短板、促提升,以更大的决心、更严格的要求、更精准的举措,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全力以赴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好、实施好,确保年底顺利脱贫摘帽!”作为脱贫摘帽新“算式”的总结,字里行间尽显古县脱贫攻坚的坚定决心。(孟凡鑫 王彬)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