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咬定目标加油干,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全市的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全市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多点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的“大合唱”格局,真正迸发出扶贫攻坚的巨大能量。
我市是全省贫困面较大、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之一,所辖17个县(市、区)有10个贫困县,其中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个省级贫困县。当下,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临汾市干部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健全“工作法”,充分发挥干部考核在扶贫攻坚工作中的“指挥棒”作用,激励奋战在一线的“三支队伍”,当好“领唱者”,共同奏响脱贫“协奏曲”,掀起我市脱贫攻坚的又一高潮。
近日,记者跟随市干部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相关负责人一行对今年即将脱贫摘帽的蒲县进行了走访。
扶贫 扶志要为先
金秋的蒲县黑龙关镇黎掌村玉米熟了,各家都在地里抢收玉米,收秋的情景让整个村子显得忙碌而有生机。
“三年前,我来黎掌村的时候,这里用脏、乱、差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村里垃圾乱堆、乱放,村民游手好闲的大有人在,打麻将、传闲话成了村里一股歪风……许多嫁出去的姑娘都不愿意再回来。”蒲县黎掌村“第一书记”郭伟说,人活着就要显出人的精气神来,精神萎靡、意志消沉,怎么能堂堂正正直起腰杆做人?黎掌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贫困户?来扶贫,就要打破贫困落后的魔咒,必须从扶志开始。
黎掌村位于蒲县黑龙关镇西5公里处,紧邻329省道,交通便利,村域面积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00余亩,共有371户117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34户428人,贫困发生率37%,普遍存在因病、因残、缺耕地、缺资金等致贫原因,但是党组织缺乏组织力,群众精神贫穷缺志气,发展脱贫产业缺信心是更为深层次的原因。面对这些现状,郭伟,这位“80后”“第一书记”,创新扶贫思路,开始了他与众不同的扶贫模式,也就是“精神扶贫、思想扶志,引领精准扶贫”。
今年57岁席金才,在黎掌村也算是个“名人”。靠着以前挖矿积攒了些钱,整天和牌友们抽烟、喝茶、打牌,家里的地也荒废了;几年下来,老本就被他挥霍一空。为了让他重振精神,郭伟三番五次地上门劝导。最后他才确定要养猪,为使席金才养猪落到实处,郭伟根据相关政策扶持其办理了5万元贷款,并挤时间帮其建猪舍,请来技术员现场指导防疫。去年仅8个月,就出栏了26头猪,收入4.6万元,看到希望的席金才,便在自家院子边上又建起了第二座养猪棚,加之今年他被评为第二届“黎掌好人”中的脱贫带头人,席金才信心百倍,对未来充满希望。
席年宝,今年54岁,妻子患有精神病,自己又没手艺,家里一贫如洗,全家靠救济过日子。他自己也破罐子破摔,整天串门找人打牌,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就去帮帮忙蹭顿饭。后来,看着昔日的牌友席金才,整天忙着养猪,这深深刺激到了席年宝,再加上郭伟说教,他动了养猪念头,可他连买一头猪的钱都凑不齐,郭伟自掏腰包出了500元,再给他担保贷款一共买了两头小猪。
一听说席年宝要养猪,村民们好奇的来看热闹,而郭伟却信心十足,他先帮助其整理了猪舍、猪食盆,再陪着他去磨猪饲料,为了让其掌握养猪技术,郭伟顺势让席金才与席年宝结为帮扶对子,共同进取。昔日的牌友,如今成了互相帮助,一起致富的好伙伴。
三年时间,郭伟先后在黎掌村组建成立了“黎掌村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黎掌威风锣鼓队、黎掌村广场舞队,组建了“黎掌好人”评选机构,开设了每月一期的黎掌道德大讲堂。为使义务劳动落到实处,郭伟通过细致的工作,村里收回了部分村民白种了20年的30亩集体土地,并将其中10亩地设为集体主义思想体验田,成为义务劳动的体验区,凡在村里的村民,只要喇叭一响,半个小时内,一百多人就集中起来,上有70多岁的老人,下有年龄不等的娃娃,扛上红旗,浩浩荡荡开进地里,成了黎掌村一道亮丽风景。
如今的黎掌村,道路整洁干净,大棚一排排整齐排列;长了志气的黎掌村,大家都在争做致富能手、争做黎掌好人,整个村风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脱贫 动力要内生
十月的蒲县古县乡下刘村,天气微凉,湛蓝的天、洁白的云与宽阔整洁的林荫大道交相辉映,道路两侧是一棵棵逐渐饱满的苹果树和一片片成熟的高粱地,雪白的墙面上绘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宣传标语……一幅美丽宜居乡村的画卷徐徐展开。
今年33岁的姚洪强是下刘村的村民,脱贫以前,他常年在外打工,下过矿,在饭店端过盘子,辛苦一个月下来除了吃住仅能剩下几百元钱。如今的姚洪强,在村里驻村工作的帮扶下,承包了土地,养起了猪,种了果园,还成立了合作社,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姚洪强说:“截至目前,加上我自家的土地和承包的土地总共有210亩;现在果园有30多亩,高粱30多亩,其余的种植小杂粮,以后要全部种成苹果,每亩地的苹果收入按照10000元计算,200多亩会是多少钱!”姚洪强想想以后的日子,连做梦都会发出笑声。
“像姚洪强这样的村民在下刘村还有很多,他们有想法、有干劲,就是缺少思想引导和帮助支持。”市交警支队扶贫驻村工作队长张王平说,在“三支队伍”等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帮助下,许多村民激发了内生动力,积极加入到了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脱贫的队伍中来。
下刘村位于蒲县古县乡南部,距县城20余公里,现有村民127户420人。2014年以来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58户、183人,2018年对标出列8户、26人,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50户、157人,已分期分批全部脱贫。市交警支队帮扶该村以来,以党建引领、文化唱戏、全方位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大大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他们坚持用亲情激励人、产业带动人、投入保障人、文化熏陶人、新风引领人的扶贫思路;先后协调下刘村两委成立了威风锣鼓队、广场舞蹈队等,大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帮助下刘村的群众走出了一条既“富口袋”更“富脑袋”的脱贫攻坚路径。
下刘村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同时也是省级贫困村。“三支队伍”围绕“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思路要求,积极组织带动村民发展“千亩核桃”“千亩苹果”“千亩高粱”种植。到目前,苹果基地发展到1000余亩,挂果面积达到800余亩,2017年收获苹果8.5万余公斤,5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9500余元;核桃基地发展到1000余亩,挂果面积达到700余亩,2017年收获核桃1.5万余公斤,5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600余元;高粱实行酒厂订单种植,每亩增收800余元。
两年来,市交警支队扶贫工作队与下刘村两委班子协调省、市、县相关部门,为下刘村分别争取各类帮扶资金424万余元(2018年9月底前)用于下刘村的整体发展。先后帮助村里对村里的“文化娱乐广场”“人畜饮水工程”“排水沟工程”“光伏发电工程”“村级活动场所”进行了改造和修建,有效解决了村民文化生活、饮水安全、村级办公及雨季排水安全隐患问题;目前,“下刘村恒温储藏库”项目主体已完工,将用于发展苹果主体产业;同时,在今年的植树节,还协调县林业局落实了380余株风景树苗,美化了村内区域环境。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的不断改善,为群众脱贫提供了坚强支撑。
“打赢脱贫攻坚战,只有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激发他们脱贫的内生动力,才能确保攻坚目标高质量实现。”王平说,“刚到这里时,群众期盼脱贫的眼神,深深地触动了我。所以,我不能做‘走读’干部,要天天和他们在一起,切切实实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把他们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来办,驻村干部就是要驻到百姓心窝里!”
发展 工作要创新
在蒲县山中乡山中村党支部院内,一幢挂有“道德银行”和“同心圆梦超市”招牌的小房子格外显眼。走进这间屋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积分虽小 积出您的美德,物品虽小 换出您的价值”的标语;其货架上,陈列着毛巾、洗衣粉和食品。在该“银行”的一个显眼位置还张贴着一张大红榜,上面记录着所有村民该月所得积分情况,以及该积分是何时、因何事获得的,哪个干部给予的多少分等明细。这小小的红榜晒得可是全村所有人的新面貌。
购买这里的商品不用花钱,村民们可以用存在“道德银行”里的积分来换购。村民只要参加村里的各种公共活动、爱护村里环境和自身卫生等,都可以按分值进行奖励;然后,村民们可以用它所得来的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等。“这种方式有效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让大家都主动参与到‘十星农户’评选中,还可以鼓励大家多参与村集体的公共活动,培养大家的集体主义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山中村第一书记曹晓峰说,“银行+超市”,这个巧妙的方式,有效引导了村民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以精神扶贫引领物质脱贫。
“干了实事,既能获得精神奖励,还能兑换成生活用品,真不错!”山中乡山中村村民牟正齐高兴地说道。近日,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入户询问时,他能把国家扶贫政策和蒲县产业扶持政策原原本本地讲下来。经过第一书记推荐,星级农户评议小组评议和公示后,牟正齐被评为了8月份的“政策明白之星”,获得了乡政府奖励的50积分。拿着这50积分,他兑换了一提价值15积分的卫生纸,剩余的35积分预存到了道德银行。
山中乡位于蒲县西南25公里处,辖山中、白家庄等7个行政村,46个村民小组,是一个典型的以核桃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乡镇。该镇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49户618人,已脱贫131户340人。
山中乡党委、政府今年投入10余万元,在全乡以村为单位设立“道德银行”和“同心圆梦超市”;今年6月,该乡出台了《山中乡建立“道德银行”开展“十星农户”评选活动的方案》,借鉴银行运行机制,在7个村委全部成立“道德银行”办公室,模拟银行存款的方式,为每户农户设立一个“道德银行存折”,把农户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善行义举量化成积分存进存折。同时,筹资建立同心圆梦超市,在该乡7个村委统一规划了超市,根据村民需求每月向超市提供价值2000元左右的商品。完善了“物、分”等值兑换制度。每月25日,获得积分的村民持积分卡可以在超市换取等价物品。
为了鼓励农户多到“道德银行”里存储积分,山中乡制定了《“十星农户”评选细则》。要求每个村每月要在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一般农户中开展“思想进步之星、学用技能之星、增收致富之星、孝老爱亲之星、热心公益之星、政策明白之星、团结互助之星、文体活跃之星、扶助感恩之星”十个“星级农户”评选活动。
山中乡给驻村工作队员和第一书记,每人每月500积分的发放权利,给每户的帮扶责任人每月50积分的发放权。要求,通过日常走访入户形式,对照“星级农户”评定标准,对符合标准的农户发放相应的积分,并存入“道德银行”存折,对不符合标准或标准不高的农户,及时通过针对性地督促指导帮助整改提升,并做好后期跟踪回访。单项积分满10分,即可参加每月全村“十星农户”评选,获得村级“十星农户”的农户,村评议小组颁发“十星农户”证书,并额外奖励50积分,同时可以参加全乡每季度开展的乡级“十星农户”评选,获得乡级“十星农户”的农户将得到乡级证书和500积分的额外奖励,特别优秀的“十星农户”将由乡作为先进典型推荐上报县级有关部门进行宣传表彰。
截至目前,山中乡累计评选出“星级农户”52户,发放9000余积分,兑换3450分,实物兑换254件,真正实现了让有德者有所得。
山中乡副乡长张敏说,“道德银行”的有效实践和良好效果,目前已经在全县开始推广了;道德“存银行”,可以繁荣文明,凝聚精神。“道德银行”是“精神贫困”向“精神富裕”转变的一个支点,能撬动、激励、导引村民们积极向上,是当前脱贫攻坚战的一把利器。“道德银行”拉近了干群关系,提升了群众满意度。用一张道德积分卡做媒介,紧紧地把干部和百姓连在一起,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是农村“三基建设”的有力抓手。
在脱贫攻坚战,蒲县创新发展的“道德银行”,不仅可以培育勤劳、善良的品质,营造友爱、互助的氛围,不断感染更多的人,还将美德传承。“道德银行”虽然是“小工程”,但是惠及的却是“大民生”。随着“乡村道德银行”在全县的推广实施,将大大提升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色,为蒲县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败 队伍很关键
众所周知,脱贫攻坚是一块“硬骨头”,更是一场硬仗,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全市的脱贫攻坚战中,蒲县只是一个缩影,也仅是脱贫“协奏曲”中的一个片段。在全市范围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在精准、重在落实、关键在人。所以,队伍怎么带,干部怎么管,直接影响扶贫的成效,用好考核“指挥棒”尤为关键。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按照省市的部署要求,以干部驻村帮扶为主要抓手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单位包村、领导包带和工作队到村、党员干部到户、第一书记到岗的“两包三到”工作格局,为全市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实现实质性突破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了更有效地加强干部驻村帮扶精准管理,今年7月份,我市在全省首创并启动了干部驻村帮扶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管理平台,通过大数据智能化管理,可以全面反映出全市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情况,使日常工作电子化、监督管理常态化,进一步提升干部驻村帮扶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水平。
该系统设置了基本情况、政策规定、监督管理、教育培训、工作动态、典型推介、通知通告7大模块。其中,基本情况模块涵盖了市、县、乡、村四级,全面展示全市66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有建档立卡贫困村的151个乡镇、13个县的贫困状况,及中央、省、市、县各级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相关情况;政策规定模块收集整理了近年来中央、省、市、县下发的关于干部驻村帮扶的各项政策规定,便于大家随时随地学习政策、掌握要求;监督管理模块涉及工作考勤、工作日志、工作报告、督查通报四个方面;教育培训模块展示“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参加市、县、乡以及市级以上各类培训情况;工作动态模块全面展示市、县两级开展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的具体做法,引导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典型推介模块不定期发布“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先进事迹、典型经验和好的做法,引导大家学有标杆、比学赶超;通知通告模块由市、县、乡三级管理部门通过系统不定期发布工作通知或相关告知,从而提升工作效率。
此外,市委、市政府还印发了《临汾市进一步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了人员选派、工作任务、日常管理、考核激励、组织保障等各项工作。同时,为优化市级驻村工作队,全面加强驻村干部管理,先后下发了《关于优化调整市级驻村工作队进一步加强帮扶力量的通知》《关于对市级驻村工作队调整工作开展“回头看”的紧急通知》,对全市各市直单位驻村工作队进行了调整和选派。
市扶贫办主任、市干部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孙延震说,人是万事之源,干部队伍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少数”。干部的力量是扶贫攻坚的关键力量,是脱贫致富的“重武器”。市干部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思考了在“三支队伍”的管理中,“考核谁”“考什么”“怎么考”等问题,并通过实践摸索出了一系列的考核管理办法和考核机制,明确了考核对象,创新了考核方式,强化了激励导向,充分调动了干部的脱贫攻坚“战斗力”,发挥了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强化了干部履职尽责,将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落到实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脱贫攻坚中,强化干部考核既是压力、督促、问责,也是一种鞭策,督促干部对准穷根,快速出击,确保实效,同时也鞭策其脚踏实地,艰苦创业,用心为民办事。主管部门用好考核“指挥棒” ,“三支队伍”带头弹好扶贫“协奏曲” ,大家一起唱响脱贫“最强音”,掀起了我市脱贫攻坚新高潮。
记者 郝海军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