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一张特别的录取通知书、一间全县唯一的书法教室、一颗热爱山区教育的心,7月23日,记者从翼城县山区教育两三事中管窥一二,试图探寻翼城县山区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张特别的录取通知书
7月11日,翼城县委书记杨春权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招飞局北京选拔中心的工作人员带着张鹏的录取通知书来到浇底乡浇底村。这一天,张鹏的家中像过年一样热闹。
记者7月23日来到浇底村,看到几间具有年代感的旧瓦房,挤着三户人,就是在这间瓦房里走出两个大学生——张鹏和他的姐姐张慧。
“我们家条件不好,一直被亲戚、邻居、朋友和很多不知名的好心人接济,我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报答、保护这些帮助过我的人。”就这样,想要参军的愿望,在初中时就已扎根在张鹏的心中。
提及未来,19岁的张鹏显示出异于同龄人的成熟:“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如此迅速,只要肯努力都能过上小康生活,但依然需要有人保家卫国,我既然选择了空军,今后就要以国家、社会、人民利益为先。”
回忆童年,张鹏沉浸在幸福中:“每周能和父母小聚就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在成长过程中,虽然物质比较匮乏,但我的精神上很富足,这种温暖是无可替代的。”
“没有学校,没有交通和医疗,乡村就没有活力。一个没有活力的乡村谈何振兴?必须想办法提高教学质量,稳定教师队伍,留住生源,降低山村家庭的教育成本……”杨春权曾不止一次地强调山区教育事关乡村振兴,是山区家庭改变命运的一扇门。
一间全县唯一的书法教室
2018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西阎镇西阎学校,这个翼城县最偏远的学校拥有了全县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书法教室。在这间教室里,一支毛笔点亮了西阎学子的世界。
“学生们有了书法教室才知道书法这门艺术,现在三年级到五年级每天都有一节书法课,经过两年的学习,孩子们已经能够搞书法展了。”西阎学校校长王立宏打开手机,翻阅着书法展的照片,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今年‘六一’前,我们举办了第二次书法展,大家都夸我们的学生聪明哩!”
在山区教学三十余年,王立宏已扎根在山区,他掰着手指头细数山区学校的点滴变化。“最早我们的教室都是破瓦房,甚至还有危房,哪有什么教学条件可言。200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我们有了新的教学楼,学生们在这样安全、舒适的环境里读书,我特别欣慰。”
在王立宏看来,2016年是山区教育的重要转折点,那一年山区学校配齐了教学设备,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等多功能室及配套设施应有尽有。“打那时起,山区学校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山区学生享受的教学条件不比城里学生差。”
“山区教育事关民生,山区学校不能差!”翼城县教育科技局局长郭艮山在工作中发现,大部分山区中的家庭因为没有能力至今还生活在山区。
山区学校尽管数量不多,却是翼城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关乎民生的一件大事。
一颗热爱山区教育的心
对于浇底学校初中教师申文慧来说,她永远忘不了那天关上家门后孩子大哭的一幕。
申文慧的家在翼城县城。2012年1月,刚休完产假的她就急忙赶回学校。申文慧说:“浇底学校的学生还在等我,不能耽搁他们的功课啊。”
就这样,学生们的课程是没耽误,但因为缺少陪伴,申文慧的孩子对她却有陌生感。“有次回家后我想抱抱他,可他却哭着爬向奶奶不让我碰。”孩子还小,有这样的反应也很正常,申文慧安慰自己。
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也变得越来越懂事了。“我每周回家一次,每次回校前,他都会主动跟我说‘妈妈再见’,但我能看到孩子眼里的泪水。”有一天,申文慧和孩子说完再见,在关门的瞬间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她的心都要碎了。
“我不能回屋去,因为我怕这一回头就舍不得离开了,可山上的学生还在等我啊!”申文慧顿了顿脚步,依旧和往常一样回到了学校,这也成了她始终无法释怀的一幕。
山区学校中,一半以上是女教师。浇底学校教师冯娜娜和申文慧一样经常面临两难抉择。
“我的爱人开大车,常年在外奔波,13岁的大儿子上的是寄宿制学校,刚满两周岁的小儿子由公婆照看。”冯娜娜最近碰上了难题,大儿子成绩直线下滑,情绪极度不稳定。
“我是老师,所以知道孩子可能处于叛逆期,需要父母的陪伴,但我没办法陪在他的身边啊。”脱不开身的冯娜娜只好“雇”了个人,每天负责把孩子接回家后,自己通过手机“远程”陪伴。“除了有些叛逆外,我的大儿子还是特别懂事的,他每天五点半起床洗漱后,都会帮爸爸准备好洗漱用品。”
说起懂事的儿子,冯娜娜红了眼眶。“山区教师的孩子早当家,做母亲的都不忍心孩子受委屈,我们对孩子有太多的亏欠了。”
对于山区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一颗热爱山区教育的心。”没有犹豫,王立宏立刻给出了答案。
2018年,翼城县对外公开招聘25名特岗教师,这些年轻教师为山区教育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
硬件不能差,教师不能少。翼城县山区教育的希望之门正在一批又一批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缓缓打开,一束光照亮着山区孩子们的未来。
记者 安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