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金秋时节,温暖的阳光洒在古县南垣乡五十亩垣村一户特殊人家的小院里。这户人家有很多孩子,但每个孩子都或多或少患有残疾。原来,他们都是收养的弃婴,一位叫张治国的村民,20多年来既当爹又当妈,默默地照顾着他们。
感动:折翼的天使有归处
初见张治国,他正坐在自家大门口剥核桃皮,靠着门墙的板子上写着“核桃6元钱一斤”的字样。还没走进院门,远远地就听见了孩子们的笑声,一个小姑娘兴冲冲地跑了出来。“这是秀梅,今年10岁,有些痴呆,脸部有残疾,等大一点了,我就带她去做手术。别看这孩子痴呆,可一点都不傻,喜欢吃肉,爱看‘抖音’……”张治国笑呵呵地抱起小姑娘说道,“这个孩子是2010年收养的,是个好孩子。”
走进院子,记者看到一个小男孩正在玩耍,身上还背着书包,仔细观察,发现这个孩子和正常人没什么差异。“这是世贵,今年上小学了,刚收养的时候背部有畸形,后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带着他去太原做了两次手术,现在已经彻底好了。”张治国说,自收养弃婴开始,20多年来,他陆陆续续收养过15个孩子,但有些孩子因为残障、脑瘫等问题没有养大,甚至连名字都没有来得及起。
51岁的张治国看起来很健谈,说话底气十足,在与记者聊天的过程中,还不忘给几个小一点的孩子喂奶、换尿布。“这是目前收养的孩子中最小的,是今年年初我在村口捡到的,已经在县公安局和县民政局备了案,过段时间就有户口了,‘小家伙’是个兔唇,其他方面还没有看出什么,等以后慢慢检查吧。”张治国一边说话,一边冲奶粉,冲好奶粉后还用手试了一下温度,就抱起孩子喂奶。因为这个孩子是兔唇,嘴唇不会吸吮,喂奶不当,就会呛到孩子,所以他一点点地把奶水挤入孩子的嘴中。
这边正在喂奶,隔壁房子里的另外一个“小不点”突然放声大哭。张治国不慌不忙,喊过在院子里玩耍的世贵,让他继续喂奶,自己则从衣柜里取出一片尿不湿,快步走到隔壁,抱起一个正站起来攀着小床栏杆大声哭泣的孩子,熟练地换好尿不湿。
“从早上5点睁眼,到晚上11点闭眼,一整天的时间,都得围着孩子们转,几个大的不用管了,现在还有三个小的要照顾。”张治国说,再累也是心甘情愿的,这些娃娃们都是被遗弃的,没人愿意收养,有时候也想少收养上几个,但自己心里喜欢孩子,看见这些可怜的孩子,心里就拧得慌,不忍心拒绝。
倾诉:对不起妻子和孩子
能养则养,能看则看,这一切都源自于张治国收养的第一个孩子。说起这个孩子,张治国记忆犹新,那时候,他的爱人还没有离开他。
“我收养残疾弃婴是从1999年开始的,我记得第一个婴儿是县民政局工作人员抱来的,当时他们找到我说,在我们村附近捡了一个婴儿,还是个有残疾的婴儿,希望找一户人家收养,县民政局每个月会给一点补贴。”张治国说,在认真考虑了几天后,他欣然接受了县民政局的委托,正式收养了第一个婴儿。
当时的张治国一家四口,忙时务农,闲时做点小生意,生活虽说不上大富大贵,却逍遥自在。好好的一家人,突然多了一个残疾婴儿,这在很多人眼中,是无法理解的事情。“收养孩子之前,我其实没有想太多,只是觉得孩子可怜,我们家人心都善,见不得别人苦,这毕竟是一条命啊!”张治国说,就这样,他们家收养了第一个孩子,随后因为对孩子看管得当,县民政局工作人员觉得他是个靠得住的人,就又送来了几个孩子。面对这些孩子,他依然无法拒绝,想着一个也是看,两个也是养,就都接收了下来。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收养,就陆陆续续收养了15个孩子。
养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这些孩子还都或多或少带着残疾。自从收养了弃婴,张治国的家也慢慢发生了改变,首先就是他的妻子。“我觉得我挺对不起我爱人的,收养孩子20多年,她也帮着养了14年的孩子,直到7年前,她离开了我。”妻子的离去,对他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对妻子没有怨恨,只有愧疚。
7年前,张治国的妻子想在村里再盖一座新房子,准备给儿子结婚用,可当时张治国却想拿钱给其中一个残疾婴儿做手术看病,两个人因为这件事争论不休,最终还是妻子占了上风。可就在妻子盘算着如何盖新房子时,万万没想到,张治国还是偷偷拿着钱,带着收养来的孩子去了太原,做了手术。那个孩子就是前面提到的党世贵,如今已经健康长大。
“她说,老张,我和你过日子看不见希望,我要走了。”张治国说,给世贵看了病,他感觉对得起这个孩子了,可却对不起妻子,对不起家人。而这件事对妻子的打击很大,事后不管他如何道歉,都无法弥补妻子的失望。最终,妻子离开了这个家。
“我爸觉得对不起我们,我却想着现在我爸还有能力照顾孩子们照顾自己,可等他老了以后,这些孩子们该怎么办?他又该怎么办?”张治国的女儿对父亲收养残疾弃婴的做法表示支持,但也表露出了很大的担忧。
“就是女人也没办法照顾那么多孩子,更别说张治国还是一个大男人,可想而知他有多难?”张治国的邻居这样说道。
心声:这些娃娃多姓党
多年来,张治国几乎每年都会带着不同的孩子前往太原、北京看病,有些能做的手术,来不及在县民政局申请钱款,他就自己凑钱。有些暂时没法治疗,他就咨询大夫,回家之后给孩子们吃保健品、做按摩,减轻孩子们的痛苦。
翻开张治国家的户口簿,除了他自己的信息外,现在还有7个孩子的信息,分别是党世光、党秀梅、党处暑、党小小、党世贵、党世襄、席伟嘉。在这本户口簿上,曾经还有过因病去世的乔福利、党十六。另有六个孩子尚未起名上户,就因为脑瘫等先天疾病去世了。说起这些,张治国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不过,张治国也有比较欣慰的事。18岁的党世光,经过几次治疗,已经成为一名健康的孩子,目前在临汾某技工学校学习计算机专业。“是父亲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让我跟正常孩子一样,以后靠自己的手,改变自己的命运。”党世光说,虽然在外地求学,但一到假期,他就会回家帮忙照顾弟妹,竭尽所能减轻父亲压力,他认为,是父亲给了他们希望,他们也要努力成长,成为父亲的希望。
其实,张治国也有糖尿病,要常年吃药。他说,收养这些孩子,是他自己的意愿,可县民政局却还是依照规定,每月给他送去补助款。从一个孩子每月200元,到现在一个孩子每月1000元,从没有中断过。
“他们大部分都姓党,因为是党的好政策给了这些娃娃重生的希望,是党和政府给了孩子们温暖,希望他们不要忘记党和政府的恩情。”张治国说,没有姓党的孩子,是其他收养人因为各种困难无法继续抚养才送到了他这里,之前就已经有了名字,所以他就没有改。总之,这里所有的孩子都接受着党的关怀和哺育。
从收养第一个孩子开始,张治国就把孩子们当成自己亲生的,但却没想过让这些孩子喊他爸爸,他认为,自己做的这些事都是自愿的,就算这些孩子以后找不到亲生父母,也不能抹去他们亲生父母客观存在的事实。
可是,张治国收养的每一个孩子,都会本能的叫他“爸爸”。“我觉得我这一辈子,平平凡凡没有做什么大事,那就让我把这件好事、善事做到头,做到我做不动的那一天。”张治国一再说,虽然这些孩子有一些残疾,但是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他们,时刻惦记着他们。在日常教育中,他会继续教育孩子们学会感恩,感恩党、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每一位好人。
记者 贺军泽 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