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天刚蒙蒙亮,一声声木门吱扭声、毛驴嘶吼声、水桶碰撞声,便打破了山村的宁静。村民们或挑起担子、或牵着毛驴,沿着蜿蜒的山路,到深山沟里去挑水……
随着脱贫攻坚战役的全面告捷,永和县这道曾经的“风景”,已逐渐成为当地人的记忆。
5年时间里,国家、省、市、县累计投入9297.9万元,建成243处农村供水工程,为255个自然村送来福祉。
如今,家家户户的庭院里竖起了水龙头,轻轻一拧,清洌洌的山泉水就哗哗流出。
笑容在交口乡乐成村王林生老汉脸上绽放:“感谢党和政府,我们再也不用下沟挑水了。”
想水盼水,流不尽的辛酸泪
永和境内,山峦起伏、梁峁层叠,大小2500多条沟壑纵横交错,这里十年九旱,水资源极度匮乏。
在这片土地上,水比油还金贵:洗脸的水、刷锅的水舍不得倒,还要喂牲口;家里来了客人,宁肯给个馍,舍不得倒碗水;许多人一辈子洗不上一个热水澡;下到河沟里洗衣服还得带干粮,洗完晒干才回家……
交口乡包村干部冯林虎说:“多少年来,我们永和人睁眼第一件事,就是到山沟里挑水。”
阁底乡雨林村的老人刘久宏说:“挑水的小路,我走了大半辈子。”
“那些年老百姓吃水难啊,能翻山越岭挑水都算是有能力的,没能力的只好夏天接雨水、冬天化雪水。”县水利局干部冯新连说。
打石腰乡辛舍果村委10个自然村,全在3公里以外的深沟里挑水。泊洋村名不副实,水源少、水量小,水源地只能存1米多深的水,把这点儿水舀完又得等两三个小时。冯家山村的水源地,那股泉水还没筷子粗,因为争抢水源村民之间吵嘴打架时有发生,“生产队长”只得召集村民开会,今天这道梁的人挑水,明天那道梁的人挑水。由于路窄坡陡,挑水时摔伤、摔残的屡见不鲜。村民李玉珍在挑水时摔下十多米的深沟,住院一个多月;阁底乡马家湾村一个姓霍的小伙子,清早拉驴去驮水,因为坡太陡,驴子犟不肯走,他使劲一拽拉脱了笼头,人摔到了深沟里,瘫了十几年……
为了解决吃水难题,永和人曾尝试着打井。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除了黑洞还是黑洞。榆林、延安、吕梁等地的打井队全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水,是永和人灵魂深处的痛,更是他们日思夜想的梦!
建水引水,丹心耿耿铸丰碑
百姓的痛点难点,就是党委、政府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多年来,尤其是脱贫攻坚战号角吹响后,永和县委、县政府在国家、省、市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聚力农村饮水保障,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魄力,启动了农村饮水工程。
如果说,百姓吃水难是一部辛酸史,建水引水则是一部奋斗史。
解决农村饮水,第一道关口就是水源。
永和缺水,人们赖以生存的水源地,大多是深沟里石缝中渗出的山泉水,距离远、水量小是普遍现象。
“找水的难度,不可想象。”县水利局局长刘永胜说,翻山越岭、绕路下沟是常态,有的水源地离得远,往返一趟要四五个小时;有的好不容易找到水源,一测水量太小。找一处合适的水源要跑三四趟;更多的水源地没有路,只能在荆棘丛中手脚并用往下爬。
“汽车到不了,只能骑摩托,走到没路的地方,再步行。”刘永胜感慨道。
一条条崎岖的山路上,刘永胜骑着摩托找水源的画面成为百姓心中的一道风景。冯新连说,全县243处水源地,刘局长全部到过现场。
找水时,刘永胜会随身携带一个550毫升的矿泉水瓶,“一手接水、一手掐表,看多少秒能接满一瓶水,再算算这个村多少人,就知道水量能不能供得上。”
找水难,引水更难。全县除了11处水源地可以自流供给外,绝大多数需要提水,垂直高度超过四五百米的不在少数,大多长度都超过两三公里。
打石腰乡刘家山村坐落于沿黄一号公路西侧的山坡上,水源地则位于公路东侧的深沟中,山体坡度达到70°以上。为提高工作效率,施工人员想出了顺山坡搭建铁皮槽的方法,他们在腰上缠起绳子,趴在近乎垂直的山坡上,将铁皮槽固定在山坡上。没想到,第一次溜水泥铁皮槽一下脱落了几十块,差点儿砸到沟里的工人。
打石腰乡靳家山村的水源地在半山腰,只能在50多米高的悬崖上横向开槽铺设管道,水槽是两名工人倚着绝壁一锤一锤开凿的。
乐成村的水源地连羊肠小道都没有,施工人员想了个绝招:用轮胎把水泥、沙子包裹起来,两名工人配合着朝山下滚……
在这片土地上,施工之难普遍存在。输水管线靠人力一根根搬运上山;每袋水泥仅人工费就需要50元。由于劳动强度大、工程难度大,两个月时间里换了4拨工人。
这样的施工条件让多家施工单位知难而退。2017年,有8家外地工程公司投入饮水工程建设,不到一年全“怂”了。到2018年,仅剩本地一家公司在苦苦支撑。
“当时,我也不想干了。”永和县旭东水保园林工程公司负责人张春林回想起建设过程不断摇头,“我修过堤坝、建过泵站,没见过这么难干的活。工程不大,人工、机械都不能少,赔得就不行。”
外地的施工队伍纷纷撤退,本地唯一的施工队再撒手不干了,老百姓的吃水怎么办?刘永胜一遍遍找张春林:“好我的哥哩,你可不敢走,帮帮忙,把活儿干完。”
土生土长的张春林,深知老百姓吃水的苦处,他说:“不管赔挣吧,把工程干完,让大家吃上水。”
去10月份,按照农村饮水安全四项指标要求,永和县243处农村供水工程全部完成,解决了125个自然村饮水电力配套设施,打造了百姓满意的“民心工程”。
管水护水,巩固提升尽职守
许多小山村,住户散、人口少,绝大部分年轻人都已外出打工,常住人口寥寥无几,有的村只剩下一两户人。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永和的农村饮水工程真正实现了“全覆盖”。为了解决部分水质含氟高的问题,政府还挤出专项资金,给7000多个家庭安装了净水器。
交口乡北索垣村有7座院子,常住的却只有两人,一人养猪、一人养羊,这两人都吃上了自来水;乐成村现在只有40多口人,在原有水源地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水利局又在另一水源新建提水工程,仅垂直高度就超过400米。
一个个蓄水池建好了,一条条提水管焊成了,但后期管道入户却出现了问题:有的村民不让别人家的入户管从自家院里过;有的村民觉得这是“公家”的工程,给自家安水管竟然问施工队要钱……
“饮水工程是动态的。三分建、七分管。”刘永胜说,经过多次研究,县里拿出一套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办法,由县水利局牵头,乡镇、村委配合,把运行管理工作交付到村一级,由县财政拨付维修配套资金,大的乡镇8万元,小的乡镇5万元;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印制了《饮水安全明白卡》,建起一支水管员队伍。
冯永平是打石腰乡郑家垣村里的水管员,他说:“县里给咱办了这么好的事,我必须当成自家的事儿去管。”
东征村的水管员冯云虎自己购置了维修工具,学习了维修技术,一些简单的问题自己就处理了。
刘永胜表示,饮水工程移交后,责任明晰、运行稳定,政府是主体责任,水利局是监管责任,村里则是运营和维护责任,全县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了静态清零、动态保障。
农村饮水问题解决后,幸福像长了翅膀,在永和的梁峁沟塬中飞翔。有人拧开水龙头,和清澈的自来水合影;有人热泪盈眶地给远方的亲人打电话:“不出门就能吃上水了”……
乐成村村民王虎说:“家里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多数家庭都买了洗衣机。”
官庄村的张根清开心地说:“都是党的政策好,让我们山里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青山无语铭记着党的恩情,碧水欢腾流淌着百姓的心声。
县委书记高永贤说,农村饮水工程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民心工程,给老百姓解除了危困,带来了福祉,也锤炼了我们的干部队伍,融洽了干群关系。
县委副书记、县长范洋平说,永和县农村饮水工程出乎意料之难,但千难万难有党的坚强领导就不难,干群齐心协力就不难。
永和,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
记者 高秀云 柴云祥 霍壮
创建千秋伟业
这是一幅荡气回肠的恢宏画卷,这是一首可歌可泣的壮美诗篇,这是一场矢志不渝的艰苦决战。
5年时间,投资9000余万元,建成243处农村供水工程,一条条输水管道,翻山越岭通往255个自然村、1.7万余户农家庭院。祖祖辈辈盼水、想水,却始终摆脱不了缺水困扰的5万余永和农村人,在新时期脱贫攻坚伟大战役中,彻底告别了“吃水难”。
255个自然村,243处工程,几乎一个村一个提水工程,即使有些自然村居住人口只有个位数,他们也没有落下一户、一人。
这样的引水工程在平川地区也许不算什么,但对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立地条件极其恶劣的永和县来说,每一个工程都是一场决战,每一个工程都浸透了汗水甚至血水,每一个工程都有一串感人的故事。
水,是生命之源,饮水工程是实现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的重要一环,永和县委、县政府乘借东风、抢抓机遇,大打农村饮水解困攻坚战,用坚韧和智慧“降龙伏虎”,改写了永和人千百年来下沟提水的历史,为百姓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幸福甘泉。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农村饮水不让一人掉队,永和县做到了。我们为永和人的奋斗精神点赞,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喝彩!这一千秋伟业必将载入史册。(高秀云)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