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上世纪90年代,对于居住在穷乡僻壤的农民来说,“进城”是一件大事。
“要进城,先要准备好‘三件宝’,馍馍、草帽和大衣,馍馍充饥、草帽遮雨、大衣取暖。”2月16日,家住安泽县和川镇孔旺村的村民张全保向记者讲述着30年前进一趟城的不易,“然后再搭个顺风车,看谁家套好了牛车,能捎一段是一段。牛车走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扬起来的土扑得脸上、身上到处都是。辗转到了乡镇上,再等公共汽车去县城,大早出门,回来天就黑了。”
张全保的回忆荡起了孔旺村党支部书记张拴锁心中的涟漪,“那个时候的日子苦,出行基本靠双腿,遇到雨雪天,个个都困在家里出不了门。”
2017年9月,孔旺村的道路提质改造项目竣工,公共汽车也开到了家门口,“以前收粮食的都不愿意来我们村收,现在可不一样了,村里老百姓种的玉米每斤都能多卖5分钱呢。客车天天来村里,好多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是第一次坐着公共汽车进县城。就连我们村的孔旺山泉也打通了销路,每天往县城送一车货,车轱辘一转,腰包就鼓了。”
“要想富,先修路。”这个被叫响的口号,成了千千万万个“孔旺村”念得最频繁的句子。改革开放以来,我市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发展,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扶持力度逐步加大。
“九五”期间,我市实施了“千里油路大会战”“双千里油路大会战”“霍侯一级公路建设大会战”,实现了“平川村村通油路、山区乡村通公路、全区贯通循环路”的目标,结束了我市无高等级公路的历史;“十五”期间全市公路建设取得了高速度、快节奏、超常规发展;“十一五”期间实现全部建制村通油路;“十二五”期间实现了建制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十三五”期间深入开展“四好农村路”和三大板块旅游路建设,继续完善公路网络。
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新改建“四好农村路”2287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18934公里,全省排位第一。其中公路密度达到93.38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新增通客车建制村69个,具备条件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99.51%。全市10个贫困县具备通车条件建制村通客车率达99.05%。
2月4日,长临高速在民众的翘首期盼中开放交通试运营,正值新春佳节,长临高速公路的试运营大大方便了临汾、长治两地沿线居民的出行。临汾城西客运站司机周军杰的发车班线是临汾至长治,走之前的老路单程就需要近5个小时,遇到雨雪天气,一堵车就没了时间点。今年正月初四,周军杰载着一车乘客驶入长临高速,奔向目的地长治市。“单程用了不到3个小时,高速路上平坦又宽阔,走这路心里舒坦。花在路上的时间缩短了,乘客也高兴。”
改革开放40年来,从少到多,从无到有,我市交通运输业已形成公路、铁路、航空一体化的大交通格局,四通八达,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支撑。
2002年我市境内第一条高速公路——大运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随后,侯马至平陆高速公路、阳城至侯马高速公路通车。截至目前,霍永高速永和至永和关段已于2019年元旦前夕通车,长临高速公路已全面完工并开放交通试运营。全市17个县(市、区)有14个县(市、区)通高速公路,所有县级行政区通二级公路,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通油(水泥)路。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普通国省干线为骨架、农村公路为脉络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
近年来,全市铁路运输网不断完善,列车多次提速运行。我市以全国铁路大动脉同蒲铁路纵贯南北,以第二条欧亚大陆桥中的侯西、侯月铁路横穿东西,三大铁路干线在全市境内架构起完善的铁路体系。2014年7月1日,大西高铁临汾西站正式运营通车,促进了我市沿线经济的快速发展。
2016年1月25日,临汾民航机场正式通(复)航,从此架起了临汾对外交流的“空中走廊”。截至目前,临汾民航机场已开通8条航线,通达北京、上海、广州等13座大中城市。
交通先行,一通百通。交通条件的改善,打开了我市东西两山的山门,让脱贫攻坚的步伐更有力,让民众出行更顺畅,全市的商贸、物流等产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019年年初,我市入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喜讯传来。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将依托铁路、公路等陆路交通运输大通道和场站(物流基地)等,衔接内陆地区干支线运输,主要为保障区域生产生活、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提供畅通国内、联通国际的物流组织和区域分拨服务。
侯马市方略保税国际陆港口岸园区总长10.09公里的6条铁路专用线与华北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侯马北编组站接轨,将全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距离拉近;同时,我市相继成立了方略陆港多式联运股份有限公司、山西聚鑫物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兴荣汽车运输有限公司等一大批现代物流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古都平阳经过40年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如今,全市道路交通发展日新月异,转型发展的临汾正在通往春天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记者 刘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