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临汾市曲沃县的晋国博物馆是依托“曲村-天马遗址”兴建的山西省第一座遗址类专题博物馆,也是我国唯一一座完整展示晋文化的平台。参观过这座博物馆的朋友,一定对博物馆里壮观的车马坑和春秋战车复原模型印象深刻,那么,春秋时期是如何系驾马车的呢?
世界最早的战车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乌尔战车。乌尔战车有独辀(类似于车辕)和短衡,然后用颈带把马的颈部固定在衡上,在曳车时,通过衡和辀来拖动战车前进。这样一来就有一个弊端,就是马跑得越快,呼吸就越困难,马的力量的发挥受到很大的限制,不能充分发挥。这种系马的办法被称为“颈带式系驾法”,后来的希腊罗马也多用这一方法,最多在颈带之上加腹带,但仍难以解决颈带压迫马气管的问题。
比起同时期的西方,我国春秋的马车则使用“轭靷式系驾法”,轭是指驾车时搁在牛马颈上的横木,靷是一头套在车上,一头靠在牲畜的胸前的绳索,真正受力的部件是叉在马肩胛前面的轭,传力的则是靷,这样能够使马的受力点落在肩胛两侧承轭之处,颈部无需被系得很紧,只要起到防止马脱轭就可以了,曳车受力并不靠它,从而解决了压迫马气管的问题,使得战车的速度得到提升。
到了秦汉时期,我国又产生了鞍套式系驾法,把车辕放平,这样支点得以降低,免除了木轭对马造成的磨伤,还可以充分利用马的肩胛两侧,既可以保持行车的稳定,又能增加马拉车的力量,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