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乡村大舞台,幸福舞起来。5月9日上午,尧都区刘村镇举办了2018年“百姓舞台 幸福刘村”文艺汇演,以广场舞展示的形式助力全省旅发大会,为即将召开的尧都文化旅游节加油助威。
清晨的南芦村文体广场,因为20支汇演队伍的陆续到来,顿时沸腾了。虽然这次不打分、不排名,但补妆的、熟悉场地的、巩固动作的,人人依旧忙得不亦乐乎。周边村民也闻讯赶来看热闹,搬着小马扎的、领着孩子的,三三两两地围拢在场地四周,静待汇演开始。
当日9时许,主持人宣布演出开始。率先登场的是泊段村代表队,伴随着一曲《相伴一生》的动感音乐,16名身着运动装的中年妇女踏着节拍起舞,让人眼前一亮。你方舞罢我登场,依次登场的20支代表队各有亮点、各有所长,有以动作流畅取胜的,有编舞更胜一筹的。身在新时代,舞出精气神,刘南村的《一起红红火火》、站北春苑的《红红的日子》、刘北村的《欢聚一堂》激情动感,马务村的《丝绸之路》、乔家院村的《花开的时候你就来看我》、高堆村的《相思草》、官场村的《往事只能回味》深情款款,左义南村的《老妹你真美》、嘉泉村的《阿哥阿妹》热烈奔放,泊庄村的《最美中国》、北芦村的《丰收中国》、东宜村的《张灯结彩》喜庆欢快,滨西家园的《东方红》、南芦村的《北方第一窖》舞姿优美,刘西村的《我爱你中国》、马站村的少数民族舞《吉祥安康》赏心悦目。同是《红红的中国》,北卧村和北段村两支代表队却跳得各有千秋。表演《福从中国来》的涧头村代表队,平均年龄超过65岁,赢得了点评嘉宾的赞扬。
常言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刚刚走下舞台的吕文妍对这句话深有体会。2009年,她从单位退休回到村里后,挑头儿成立了刘西村舞蹈队,近十年来,每到晚饭后就会和姐妹们在村里的广场跳舞。由于大家都不是舞蹈专业科班出身,凭着一股子爱跳舞的劲头,愣是从电视上、碟片里学会了许多基本动作,摸索着学会了编舞。村两委还向她们提供了服装、道具、音箱等,姐妹们就跳得更起劲儿了,除了在村广场上跳,还时不时地被邀请参加镇里的公益演出,为刘西村长了脸。
广场舞,起源于社会生活,是专属于人民群众的舞蹈。作为一项兼具健身、娱乐功能的文体活动,在我市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已成为城乡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大餐”。在观看了20支队伍的表演后,现场嘉宾、全国助老委交谊舞协会临汾分会会长贾斗记不无感慨地说,虽然农村群众舞蹈功底相对较差,但参与积极性高。今天这些队伍的表现相当不错,有些甚至具有了专业水准,这些都是乡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表现。
记者 孙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