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擘画全域旅游新图卷

2018-06-06 15:52:0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小西天全景

  临汾新闻网讯 全域旅游,不仅是一个最炙手可热的词汇,而且正在日益成为激活一地文化旅游资源,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临汾,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隰县藉此进行的一系列动作就颇为引人瞩目。

  隰县,古称隰州,地处吕梁山南麓、临汾市西北部。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三晋雄邦”“河东重镇”之美誉,建城已经有26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7世纪,就是殷商属下的基方部落小国。春秋时期曾是晋文公重耳的封地。境内有两个4A级景区(小西天和梨博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小西天、明代大观楼、七里脚石窟),省级两个、县级29个。她还是红色革命老区,著名的红军东征、晋西事变、午城战役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就发生在这里。近年来,勤劳质朴的隰县人民沿袭2000多年的种梨历史,大力发展梨树种植,为家乡赢得“金梨之乡”“酥梨之乡”美誉的同时,精心打造的梨博园、万亩梨园、紫荆山生态林区等“绿色旅游”景区开始崭露头角。

  就是这样一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生态宜人、山川秀美的土地,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为其发展文化旅游,特别是决胜脱贫攻坚带来了无限可能。2016年,全县79个扶贫村中有38个被国家十二部委纳入具有可开发乡村旅游的特色生态文化村。同年11月,隰县被列入“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

  何为全域旅游?简言之,就是全域共建、全员参与、全民共享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对此有清醒认识的县委书记李亚丽曾表示:“我们建设全域旅游县,就是要举全县之力,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科学规划、层次推进,把扶贫产业和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形成全县上下‘一盘棋’,把隰县打造成为一个没有围墙的‘大景区’。”

  常言说,谋定而后动。自被列入创建名录之始,隰县县委、县政府就紧抓这一难得机遇,结合全县旅游发展实际,深入推进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全力开展创建工作。将体制机制改革工作作为有效破解旅游发展难题的重要途径、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推动旅游业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强组织领导,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制订方案。围绕加快发展,突出改革工作重心,确保体制机制改革取得实效。目前正在酝酿组建隰县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全域旅游,规划先行。该县先后聘请浙江大学、中国美院、北京大学等高校专家教授对县域旅游进行全面考察。根据“既有个性亮点、又有区域特色”的规划原则,由浙江大学旅游研究所编制了具有隰县特色的“全域旅游”整体规划,规划于2017年8月已通过专家评审。

  记者注意到,这份全域旅游总体规划以“中国隰县·生态旅游目的地”为主题定位,以“中国梨乡·生态隰县”为形象定位,以“一城·两轴·三镇·六区·三环·七组团”的“123637”全域旅游空间布局结构为主要内容。

  “一城”即打造一座旅游文化城——隰州国际文化旅游城。以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为统领,以国际旅游城市为标准,整合县城钟鼓楼、堆金山森林公园、革命烈士陵园、龙凤潭公园、奥林匹克公园等大量资源,以历史文化为本底,休闲产业为主导,打造县城游憩系统。完善旅游休憩配套设施和旅游服务功能,构建完整旅游产业链,打造集游客集散、都市休闲、商务会议、美食、购物等多功能于一体都市游憩空间、隰县第一旅游门户节点。

  “两轴”即构建两条旅游廊道:“南北向”最美隰州滨水休闲廊道和“东西向”中国梨乡生态景观廊道。

  “三镇”即打造三个特色旅游镇:黄土——体育运动小镇、下李——旅游康养小镇、午城——酿酒文化小镇。

  “六区”即构建六大旅游功能区:紫荆山旅游区、小西天旅游区、中国梨园旅游区、晋西梨乡旅游区、晋西红色文化旅游区、黄土地质公园旅游区。

  “三环”即形成三条主题旅游环线:佛禅森林康养旅游环线、梨乡休闲度假旅游环线、特色村落慢游旅游环线。

  “七组团”即对全县村落进行遴选,将特色突出、具备开发潜力的村庄进行整合,依托农业为基础,探索以文化体验为特色,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的发展模式,打造7个不同主题的精品旅游村落。

  一张蓝图绘到底,撸起袖子加油干。全域旅游总体规划甫定,隰县便确定了以抓重点项目来盘活带动全县资源的思路。小西天生态综合体项目,以县域内最著名的小西天旅游景区为核心,结合周边的紫川河和凤凰山,在保证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将该区建设成为一个集山、水、林、田为一体,面向游客、面向居民,保护生态环境、带动周边经济发展,集小西天旅游、紫川河生态修复、凤凰山景观林、农业休闲体验、健身娱乐康养、美丽乡村为一体的综合性风景旅游区。当地希冀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周边服务产业的发展,使项目开发地点及周边地区共同享受旅游产业开发带来的机遇,提高就业率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这些宏观概述,数据则更具说服力。这一总投资1250万元的建设项目,已被纳入我省“十三五”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库,属于建档立卡村周边的景区,距离该景区10公里以内有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分别为城南乡五里后、七里脚、李城、贠家庄、庞村、蓬门村,共有人口6042人,贫困人口907人。该项目的建设不仅有利于隰县旅游资源的保护和传统文化的弘扬,还可以直接提供贫困村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就业,间接促进当地居民就业增收。

  “管中窥豹式”的例子已让人见识了发展全域旅游蕴含的巨大潜力,也增强了当地开发县域旅游资源、打造文化特色品牌的信心和决心。近两年来,该县深入挖掘文化旅游内涵,收集整理了全县宗教、红色、民俗、文化、生态等资料,挖掘整理全县乡村旅游资源,建立了乡村旅游资料库;构建智慧旅游体系,成立了电商培训基地,利用电商平台等各网络平台大力推销该县玉露香及其他土特产,在重点旅游线路和景区(点),设立了乡村旅游扶贫宣传推介窗口。利用梨花节、采摘节等节庆媒介,宣传推介乡村旅游扶贫目的地;打造旅游精品路线,陪同《临汾路书》对县域内的旅游景点进行实地考察,把现有景点以资源整合的方式打包,形成佛禅森林康养环线、梨乡休闲度假旅游环线和特色漫游旅游环线;扩大宣传推广力度,大力发展以四元文化为重点的文化专项旅游,举办具有隰县文化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旅游节庆活动。以“梨花节”“小西天庙会和文化旅游节”为平台,积极实行“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实施重点招商、精准招商,吸引具有实力、有品牌的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将梨花节、采摘节、文化庙会等培育成该县重要的节庆活动品牌。

  擘画新图卷,隰县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路上。

  记者 孙宗林/文 通讯员 张瑞强/图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