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日夜奔流,亘古不息,不仅哺育了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更哺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黄河对永和情有独钟,流经永和的短短68公里,却形成了7个大弯,统称“乾坤湾”。乾坤湾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大气磅礴,具有很高的美学、哲学和人文价值。
乾坤湾是大自然的匠心独运。在这里,黄河一改穿峡裂岸的咆哮,在群山的怀抱中静静流淌,展现了母亲河最为温婉多情、宁静从容、大气和谐的姿容。而在母亲河的两岸,因河水长期作用而形成的陡峭山崖,如刀削斧砍,高达百十米,壁立千仞,粗犷雄壮。在乾坤湾,我们能够看到山与水、天与地,动与静、曲与直,雄壮与柔美、粗犷与细腻交相辉映的大气和谐之美。欣赏乾坤湾,你可以用大视野,登高远眺,看天空高远清澈,云霞变幻无常;看黄河蜿蜒回旋,白雾似有还无;看群山连绵不绝,陡崖跌宕起伏。此时,即便游人如织、人声鼎沸,但这尘世的些许喧哗与浮躁,怎会在苍茫的天地间激起一丝涟漪?透过这浮华,我们反而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乾坤湾的大气与宁静。欣赏乾坤湾,也可以用小视角,俯身细察,看流水冲刷岩石,打磨成形态各异的天然石雕;看风雨侵蚀摩崖,创造出自然天成的神奇壁画;看黄河生命树,看百年古渡,看“五行村”永和关,看女娲古庙……美丽的乾坤湾,吸引了众多的画家、摄影家以及众多的新闻媒体,来这里发现美、留住美、创造美、传播美。
乾坤湾是一个能够启迪智慧的地方。黄河在这里蜿蜒曲折,形成了全国干流河道上最密集、最完整、规模最大的蛇曲群。它好像在告诉我们:曲则大成”。任何事物都是曲折前进、螺旋上升的。传说,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就是有感于乾坤湾曲折回旋、山河相拥相抱的奇观,悟出了阴阳太极之道,开创华夏文明之先河。乾坤就是天地,置身乾坤湾,行走天地间,我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豪迈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大度,这就是天地精神、乾坤精神,它所包含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是中国古代哲学对人类的伟大贡献。黄河日夜奔流、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永和”这个美好的县名,也正蕴含着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理念。有专家指出,永和是北斗七星城,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旋转,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谓之“永和”,意为永远和顺、和睦、和谐。这是永和“和文化”的丰富内涵,是“永和”的真正含义。
乾坤湾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这里,母亲河蜿蜒留恋,形成了一条天然的龙的图形。无疑,乾坤湾是最早的“龙”的直观形象。中国地理学会的专家认为,乾坤湾是地理意义上的龙之源。他们推断:几千年前,伏羲部落正是在乾坤湾旁的高山之巅,看到龙一样的黄河在眼前定格,据此勾画出了龙的形象,伏羲部落的图腾由此诞生,并逐步演化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黄河对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孕育,在乾坤湾得到最为直接的体现。在这里,黄河虽然千折百回,但矢志向东的目标从未改变;在这里,黄河广纳百川,不择细流,表现出宽广的胸襟和气概;在这里,黄河从容大度,静静流淌,积蓄着千里东归的意志和力量。乾坤湾体现了黄河坚定的信念、宽广的胸怀和张弛有度的智慧,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粹。
勤劳、善良、朴实、勇敢的永和人民,坚定不移地实施“文化引领、旅游兴县”战略,在深入挖掘和弘扬黄河文化、东征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和谐、包容为基本理念的乾坤湾文化,这种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征的理念,对于我们实现文化强县乃至文化强国目标,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人类文明的成果,往往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互动与呼应。乾坤湾对中华文明的启迪与承载,何其关键,何其持久,何其厚重,何其深远。
乾坤湾的独特魅力,已经引起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成为研究地质科学和黄河文化的宝贵资源;中国摄影家协会、山西省作家协会都将这里确定为创作基地;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纷纷进行宣传推介。
乾坤湾位于晋陕大峡谷之中,是黄河两岸儿女共同的财富,乾坤湾的独特景观与文化,也在两地得到不同形式的传承与弘扬。乾坤湾是人类共有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希望黄河两岸能够优势互补、携手合作,把她打造成为世界级的文化旅游目的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她、亲近她、感悟她,从中得到洗涤,受到震撼,体验宁静,收获喜悦。或许,这也正是造物的初衷、乾坤湾的使命。据《山西日报》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