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旅游攻略之吉县:观壶口壮美 寻人祖根源

2018-08-27 22:18:3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滔滔黄河水川流不息,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流经9省区,奔腾万里,经过山西吉县时,把魂魄留在了壶口;所以,位于晋陕大峡谷的壶口瀑布,便是中华民族之精神象征,亦为民族之魂。巍峨高耸,险峻挺拔的人祖山,其曰,伏羲女娲华夏之根、华人之先祖。金秋之时,观壶口之壮美,寻人祖之根源,听黄河母亲之召唤……吉县值得携百侣重游。

    吉县,又名吉州,因明代曾设平阳府吉州而得名。2600多年前始有建制,商祖乙时属耿地,西周称翟城,春秋时又称北屈,明清时称吉州,民国元年改称吉县,划归河东道。1947年10月吉县解放,划归晋绥吕梁十专区;1949年10月又隶属于山西晋南专区;1958年并入乡宁县,降县为镇,1961年复置吉县;1970年晋南专区二分临汾与运城时,划归临汾地区。吉县地处山西省西南端,吕梁山南麓,黄河中游,自古素有“秦晋通衡”之称。吉县,东以石头山、金岗岭、姑射山为界与蒲县、尧都区、乡宁接壤;西临黄河与陕西宜川相望;南以下张尖为界与乡宁昌宁镇相连;北以处鹤沟为界与大宁毗邻。


    山水之间 得馈于天

    山,巍峨高耸,险峻挺拔,悬崖峭壁,峰峦重叠;其曰,伏羲女娲华夏之根、华人之先祖——人祖山。水,烟波浩渺,气势磅礴,瀑流飞逝,波涛汹涌;其曰,华夏文明之发源——黄河。吉县,身依黄河、背靠名山,谓上天之馈赠。

    《水经注》载:禹治水,壶口始。”传说壶口是公元前2140年大禹治水时凿石导河之处。

    “禹功疏凿最先径,一线奔流若建瓴。石堑横分薄烟雾,天瓢倒海吼雷霆。”这是清代崔光笏诗作《壶口》对壶口瀑布浊浪排空、雷霆万钧壮观气势的生动描写,诗作同时也赞颂了大禹在壶口开创治水先河的英雄壮举。

    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位于黄河晋陕峡谷中段,山西省吉县与陕西宜川县交界处,东距吉县县城37公里。壶口瀑布是黄河上唯一的瀑布,也是世界第一大黄色瀑布,其奔腾不息、一往无前的开拓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被喻为“中华魂”。

    “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奔腾咆哮的黄河自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发源,一路过关夺隘,劈山穿峡,浩浩荡荡,势不可挡。当其流至吉县壶口镇的龙王辿(chān0时,河道由300米骤然收缩为50余米,跌入30米的深槽之中,形成了水里冒烟、谷涧起雷、彩虹通天、群龙戏浪四大奇观。壶口瀑布一年四季景色迥然不同,富于变化:晚春桃汛期,河水咆哮,如雷贯耳;夏季雨量充沛,浊流争泻,水柱冲天;金秋时节,主、副瀑布连成一片,洪波怒号,气势如虹,形成“天开一堑势雄豪”的瑰丽景色;隆冬至孟春,河水涸瘦,瀑围冰挂,流凌叉河,给人以俊美之感。

    壶口瀑布景区除壶口瀑布主景外,还有禹帽夕照、孟门夜月、明清码头、十里龙槽等10余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距壶口瀑布10公里的克难坡,曾是抗战时期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山西省政府所在地。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诗人光未然,音乐家冼星海,在黄河壮丽情景的激励下,谱写出鼓舞人民斗志的《黄河大合唱》。

    壶口瀑布被评为“中国游客最喜爱的十大瀑布”、在国际上享有“中国最美四十个景点之一”美誉,荣获山西省“美好印象十大景区”称号,是推向国际旅游市场的35张王牌景点之一;2002年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国家级地质公园”,同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风景旅游区;2005年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丽的瀑布”之一;2009年9月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批准为国家自然遗产预备名录。

    来壶口景区,孟门山很值得一览。孟门山位于壶口下方3000米处黄河水中,传说为大禹治水始发地,孟”在古语中是第一、开头的意思,“孟门”即第一门。近看似山,远眺如舟,俯瞰若门,每到农历十五前后的夜晚,站在山上,向北可见山中明月分为两排。《水经注》卷四·河水记载: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相传此山,阴塞河道,引起洪水四溢,大禹治水时,把此山一劈为二,导水畅流。

    据吉县当地流传已久的传说,自禹开凿孟门山以来,该山从未被黄河水淹没过。

    看了黄河壶口瀑布、孟门山,人祖山也值得前往。这里有女娲和伏羲的最早传说。

    人祖山位于吉县县城北30公里处,是一座挺拔雄伟的名山,主峰海拔1742.4米,核心面积45平方公里。“人根之祖,出在吉州”的美丽传说,就在此山上。

    人祖山主峰建有人祖庙,周围建有大小庙宇200余座,山中千年柏、柳一望无际,绿阴蔽日。林木漫山,环境清幽。春日花开遍地,清香馥郁;夏时绿被覆盖,凉爽宜人;秋天红叶满山,色彩缤纷;冬季银妆素裹,分外妖娆。

    经考古学家对人祖山脚下的距今约一到两万年的柿子滩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考证,人祖山是中华民族的原始先祖伏羲、女娲婚育之地,是华夏民族婚姻的创始之地,是华夏民族最初的家园,原始的故乡,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其中,人祖山的支脉之一的管头山风景也别具一格。该山距人祖山主峰西南10公里,管头山上的风景有三绝:看日出不逊泰山,观云雾好似黄山,赏红叶胜于香山。

    清晨,站在山顶看日出,红日冉冉升起,跃上山巅,渐渐透出云层。红日升起不久,山涧顿时雾起,犹如万马奔腾;雾淡时缥缈柔曼,犹如一条条银链,缠绵地卷着山腰。云雾散尽,便是另一个世界。

    在管头山上,夏季,您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绿林;秋季,你可以看到漫山遍野的红枫林。近年来,山中还建有观日亭、红叶亭。每至夏秋,这里便成为游人纳凉和观赏红叶的好去处。

    黄河壶口瀑布、人祖山根祖文化,见证了吉县悠久的历史。

    在吉县还有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柿子滩古人类遗址,以及克难坡旧址、北魏隋唐历代摩崖石刻,这些景点历史底蕴深厚、风景如画、美不胜收,令人叫绝。

    

    物产之丰 得馈于地

    吉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寒夏热、春爽秋凉。吉县盛产苹果、核桃、红枣、猴头、蘑菇、木耳,以及小麦、玉米、谷子、大豆、绿豆、薯类等;还有褐马鸡、野猪、獐等陆栖动物有50余种;木本植物194种,草木植物180种,中草药141种……吉县物产丰富,乃大地之馈赠。

    说了物产,吉县苹果不得不提。吉县苹果吃一口“嘎巴脆”,第二口“甜津津”,第三口“水直流”。尤其在当下的金秋时节,在丝丝的清风中,会飘来阵阵的果香,沁人心脾。

    吉县苹果,品质上乘,以其色泽红润、香甜爽口、营养丰富、绿色安全的绝佳品质,誉满神州、驰名中外。其含糖量15%以上,高于普通苹果1.6个百分点;硬度达到9千克/平方厘米,普通苹果不超过8千克/平方厘米;苹果酸含量0.15毫克/100克,只有普通苹果的一半左右;可溶性固形物大于15%,高于普通苹果1-2个百分点;富含18种氨基酸,其中,人体有8种氨基酸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吉县苹果中含有7种。

    “风味好、晚熟、耐贮存,吉县苹果果大饱满,遍体红霞,果肉紧密,汁多甜脆,与其他苹果相比更易贮存,室温下可保存4个月,如果冷藏,吉县苹果可保存5到7个月。”山西极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朱殿臣说,正因为有如此特质,吉县苹果漂洋过海,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据悉,吉县苹果属红富士系类,因其靓丽的果色和外形以及最高可达18度的甜度,被称为苹果中的“皇后”。

    “吉县苹果,果面光洁细腻、着色鲜艳浓红、皮薄少渣,咬一口,脆甜多汁,品质上乘……”一位来自广州的果商这样赞叹。

    一位网友在自己的博客上这样写道:千万别吃吉县苹果,吃了它,你一定会“后悔”!因为吃了吉县苹果,你会发现,吉县苹果独特的口感已经培养了你的味觉,你就会成为一个“挑剔”的人,其它的苹果再也无法打动你的味蕾……该网友的体会确实有些夸张,不过,如果你有不同的见解,可大胆一试。

    吉县是全国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县、国家级出口苹果质量安全示范区,享誉“中国苹果之乡”。所以,来吉县不尝尝吉县苹果,实为憾事。吉县苹果先后获得首届“中国农博会水果类唯一金奖”中华名果”最佳畅销产品”等二十多项国际国内大奖。吉县享有“中国苹果之乡”的美誉,2003年8月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创建中国第二批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县;2004年元月获得山西省农业厅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的产地认证;2004年11月吉县生产的“壶口牌”苹果获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认定证书,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中国名优品牌发展促进会中国食品市场名优品牌;2010年3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第1364号公告,批准山西省吉县吉昌镇绿之源苹果专业合作社申请的“吉县苹果”登记为中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012年,被授予“山西特色农产品十大名牌”称号。

    每年的4月份前后,吉县都要举办赏花活动。

    那粉白色的苹果花加上油菜花、槐花等,定会让你流连忘返。辛弃疾曾说:春花虽好,毕竟不如秋实。”眼下,正是金秋时节,来吉县正好可以品尝吉县苹果,届时吉县还会举办各样的采摘活动,相信更会让你大饱口福。

    “春花”愉悦了人们的精神,也给了游人高雅和诗意。“春花”就是大地给人们的精神馈赠;秋实”撼动了人们的味蕾,给了游人愉悦和享受,又是大地给人们的物质馈赠;不过,没有“春花”又何来“秋实”?所以,春花”与“秋实”都不可或缺。欣赏“春花”,收获“秋实”,来吉县定会让你感受到大地母亲的慷慨和无私,这才是完整的生活……


    食色之美 得馈于人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自古而今,吃”这件事每天都不能缺少。千百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吃也讲究颇多,因地域、风俗、食材而异,形成了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各种美食。

    吉县物产丰富,食材自然甚多,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吉县人,通过辛勤劳作,利用大地之馈赠,制作出了各种地域风味独特的佳肴,兼顾色香味俱全,故吉县之美食,得馈于勤劳智慧的吉县人的再创造。

    来吉县旅游,赏山水之美景,品苹果之美味,还食得地方之特色,才得惬意,不虚此行。

    山西人好面食,作为晋西南的吉县人也不例外。吉县中垛臊子面,是吉县最具代表性的面食之一。相传,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就用臊子面祭天,因面条细而长(谐音“成”),煮熟后,浇上臊子和菜马(养着拿来当菜吃的马,一般是老弱之马或是作战中伤重或战死的马,杀了拿来做肉)才能食用,寓意“马到成功”。之后,臊子面首被豪门贵族所推崇,视为大烹五鼎,招待王公贵戚,以显富贵荣华。后被富商大贾所推崇,视为珠翠之珍,招待往来客户,以求财源广进。继而又被书香门第所青睐,视为美味佳肴,招待文人墨客,以表文明礼貌。在吉县,男女青年相亲订婚,也要吃吃臊子面,以表约定婚成、儿女情长的良好愿望。结婚嫁娶、招待女婿,开业庆典、立柱上梁、祭祀先祖等也都吃臊子面。人们借吃臊子面表达种种心愿和殷殷期望,使臊子面的文化沉淀日益深厚。

    中垛臊子面因用料讲究、工艺精湛、风味独特、老少皆宜。逢年过节,招待宾客,热情好客的吉县人会拿出自己家的最好手艺,盛一碗臊子面给你。臊子面一般作为百姓的三餐面食,也作为款待外地来客的特色乡土风味。

    臊子面正不正宗,关键要看“臊子”炒的是否精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浇头”。在吉县经营一家饭店的老板冯永红介绍,臊子面的做法分为荤素两种:加肉的叫肉臊子面,而没肉的以红白萝卜为主叫菜臊子面。臊子面的味道喷香,色泽红、白、绿、黑相间,面韧而劲道,汤清而味鲜,入口酸辣回味悠长,而且营养十分丰富。

    吉县“黄煎”是黄河边上的一道美食,其做法沿用先辈们的老手艺。即将硬黍面碾成米稍加水,粉成米粉,箩子簸箩中摊平划以“十”字,将面分成四等份,在十字中又画一圆,将圆中的面挖出一碗备用,先将四分之一的面取出徐徐加入白水锅中,慢搅煮熟,再将剩余的面掺入熟面中,加水倒入锅中搅匀。将面粉放在数个盆中发酵。发酵后,倒入烧热的小鏊子上,盖上盖儿,稍停片刻,面粉成黄色后即成,吃时松软可口。临汾小姚面馆董事长姚正勤回忆,以前物资短缺的年代,此美食,只有结婚办喜事的时候才能吃到。那时候,村里只要有人办喜事,小伙伴们就会守在灶台旁边,还没等出锅,就被孩子们偷吃了一大半儿。

    吉县白丸子,当地人特别熟悉,一般都是油炸而成,其主要原料是猪板油和白馍,再加入调料、小葱花、姜末、蛋清、生面粉等,用手搓成丸子,上笼蒸熟,吃起来松酥,入口即化。

    此外,还有被“亚洲飞人”柯受良称为“迷魂汤”的吉县羊汤,也必须来一碗;还有吉县小炒、吉县扣碗肘子、壶口黄河鲤鱼、吉县面辣子、油坨子、抿蝌蚪、拔鱼儿、饸饹面也都是吉县本土有名的美食佳肴;另外,吉县的手工馍也不错,其花样繁多,有寿桃馍、猪头馍、枣篮馍、回腿(音)等,其中回腿和寿桃是奉送老年人吃的,猪头馍是男人吃的,枣篮馍是女人吃的……精致的外形、独特的面香,定会给你留下难忘的印象。


    发展之计 得馈于时 

    吉县交通便利,国道209线和309线交叉相汇,临吉高速直通壶口和即将建成的吉河高速相互贯通,东西可以连接秦晋、南北可以纵深吕梁。

    吉县的天,湛蓝纯净,广阔悠远;吉县的地,深沉无垠,物产丰富;吉县的山,巍峨壮美,历史悠远;吉县的水,飞瀑奔泻,气势磅礴;吉县的人,纯朴正直,热情好客。

    金秋时节,寻人祖之源,领略黄河之魂。

    来!听母亲的召唤……吉县值得携百侣重游!记者 郝海军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