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管涔之山,汾水出焉……”《山海经》中的这段描述是关于汾河的最早文字记载。
作为黄河的一条支流,山西的母亲河,汾河盛满爱意奔流不息,入临汾、恋西山,孕育出一方“凤栖”之地。这块宝地就是汾西。
汾西县地处吕梁山东南麓,姑射峙于西,汾流环于东,于北齐置县,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
汾西县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地占全县面积的百分之三。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最低处是团柏乡;地表水十分缺乏,是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山区县,沟坝地闻名全国。
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勤劳、勇敢、充满智慧的汾西儿女,演绎着一段段“地是刮金板,人勤地不懒。只要肯用功,年年刮不完”的致富佳话。
这里是革命老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国家级电商示范县。县里通过在各乡镇开班授课,让电子商务业务在农村生根开花。
这里的变化,似是那千山万壑、起伏不平的黄土高原,带着一股苍劲、雄浑、厚重的力量,迸发出无限的可塑性。在这片沃土上,汾西人孕育着梦想,收获着希望。
晋商文化又一村
“北观乔家堡,南游师家沟。”这是清末游人对师家沟清代古民居建筑群恢宏的气势、巧妙的构思、独特的风格的高度赞赏。
从汾西县城驱车向东南方5公里,穿过几多沟沟坎坎,一片湮没于黄土中、鳞次升高的古民居建筑群映入眼帘。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汾西县僧念镇师家沟村古民居建筑群。
师家沟村古民居建筑群地势北高南低,三面环山,南边临沟,避风向阳,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期,逐步扩建而成,占地面积十多公顷,分主体和附属建筑两部分。相传是由师家四兄弟做官发达后始建,它的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北方、山西的民居特色。由于建筑的奇特、典雅和繁华,在清朝就享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誉,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时过境迁,师家沟虽早已远离那几百年前的繁华,然一座座沧桑斑驳的院落,依然无言地诉说着世事的变迁。它是晋商民俗文化朴拙的印记,是晋商大院聚落的典型代表之一,是一处可与名扬三晋的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相媲美的晋商民俗建筑群。
穿行其间,仿佛行走在时光的隧道之中,一步步走进昔日的年华。
师家沟整体建筑群依山就势,以四合院、二重四合院、三合院、三重四合院为主体,大小31个院落。各院落分别设正房、客厅、偏房、过厅、书房、绣楼、门房以及仆人、马厩等用房。院落与巷道相连,相互之间又巧妙衔接,互相关联。整个村落既有水平方向的相互穿插,又有垂直方向的互相渗透,充分体现了丘陵沟壑区依山就势、窑上登楼的建筑特点,同时又融合了平原地区多进四合院的布局风格。村四周有约1500米长的石条人行道,构成环村环形道,环道以外有酒坊、醋坊、染坊、当铺、盐店、学堂等附属建筑。
放眼望去,整个建筑群与山势自然衔接,交融一体,层楼叠院,错落有致,鳞次栉比,气势宏伟的景观洋溢着黄土高原的阳刚之气,可以说是山地建筑的经典,耕读文明的典范。它所具有的独特的空间处理、地形利用、窑洞民居、建筑装饰、雕刻书法等风格正是许多晋商豪宅大院所无法比拟的。它的营建思路也值得今人借鉴,曾被国际古建筑学术界认定为:山区空间扩张利用建筑体“天下第一村”。
穿行在一座座古朴的院落之中,精美的石、木、砖雕比比皆是,窗棂图案180种,门额牌匾150多处,无不显示出师家当年非凡的文化底蕴以及建筑上的高超造诣。“东山宅”北海风”南山寿”敦本堂”等牌匾,风格独特、流光溢彩。题刻自然是主人思想的体现,师家的精神宗旨有“清白家风”;实现这宗旨的举措为“耕读传家”;为人处事原则是“心气平和”;还有“从长”、处善”,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曾带领学生在此写生,这里也成为国内多所高校的教学基地、写生基地。同时先后有电影《飞虹塔下》《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风沙淹没师家沟》以及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的电影《一九四二》在此取景拍摄。
诗情画意又一山
步行半天时间就可以走完师家沟,若了解建筑细节文化,还有当地民俗风情,最好在当地农家借宿一晚,和当地居民聊聊师家沟的过去和现状,定会有所收获。
抒发完对于师家沟的感慨,背好行囊再去“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的姑射(yè)山一转。
说到位于吕梁山南麓的姑射山,不免有读者疑惑道,不是在距临汾城西35公里处的尧都区金殿镇吗?怎么又跑到汾西呢?别急,且听细表。
姑射山属吕梁山脉,而姑射山中的最高处就位于汾西境内,主峰海拔1890.8米,一峰突起,高耸晴空,最为巍峨,俗称“老爷顶”。
环绕主峰的九条山脉酷似九条巨龙,有的盘旋翻滚,有的舒展起伏,有的左右腾跃,有的张牙舞爪。虽千奇百怪,神态各异,但都天造地设般地向主峰涌来,形成九龙朝绝顶的奇观。因此素有“九龙台”之美称。
登高远望,重山叠岭,云海苍茫;更有珍禽猛兽出没,名贵药材藏隐,山珍野果遍野,奇花异草点缀。
老爷顶上坐落着一座真武祠,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元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占地3700平方米,整体建筑由6个四合院组成。丁字形排列,中轴线对称布局,主体建筑呈阶梯状,分别为:文殿、武殿、圣母殿、玉皇楼。4米宽的阶梯由下而上直达玉皇顶,举目远眺,苍茫叠翠尽收眼底,风光无限。迤逦的自然风光与宏伟的人文景观浑然一体,令人赞不绝口,流连忘返。
美丽山城独一“味”
一路饱览了美丽风光,感受小山村的美好愿景,怎能错过品尝美味的机会呢?
说到汾西的美食,一位汾西籍朋友强烈推荐——用黄米磨面做成的油糕,外脆里软,筋绵香甜的口感绝对会让你欲罢不能。据说,有一家开在广东番禺洛溪新城的“百味山西麦子王”,就凭着这道黄米油糕,引得行人纷纷品尝。
此外,还有口感软糯香美、回味无穷的黄米蒸饭;色香味俱佳的面食擦圪蚪会令你意犹未尽。如果你凑巧碰到了锣鼓表演,那更会一饱眼福。
“汾西县团柏乡是享誉全国的威风锣鼓之乡,团柏威风锣鼓队还参加过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开幕式呢……”朋友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豪。
日新月异又一城
青山秀色亘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平安大桥飞南北,昔日天堑变坦途;汾西大道贯东西,宽阔亮丽暖民心;三垣合一”成一体,凤凰新城展新姿。这是对汾西实施大县城战略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汾西县全力以赴抓好“三垣一城”城市建设、工业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三件大事,坚持不懈发展肉鸡养殖、核桃经济林、文化旅游三大产业。
2017年12月6日,汾西县搭“一带一路”快车,将27.5吨鸡肉产品首发阿富汗,标志着汾西县的特色品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随后,汾西以打造“全省肉鸡养殖第一县”为目标,带动全县农民群众脱贫致富。
2018年3月13日,载有10.4吨黄粉虫干虫的首发集装箱车,从汾西县和平镇和平村启运发往英国,汾西县农业特色产品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
2018年6月27日,汾西县乡镇联村光伏扶贫电站,永安镇、勍香镇两座300KW电站正式合闸并网发电,标志着汾西县186兆瓦光伏扶贫电站全部并网发电,打造出又一脱贫攻坚特色支柱产业。
金秋,让我们相约汾西,追逐一抹金黄,邂逅一捧温暖,珍藏一份遇见。
记者 亢亚莉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