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临汾是革命老区,曾经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忠诚、无畏的先烈和先辈们,把舍身忘死为国家、为人民的红色基因深深地植入了一代又一代临汾儿女的血脉之中。市书协主席团委员贾曌薪怀揣着深深的敬仰,将感恩之情融于笔墨之中,在百米长卷写下毛泽东同志著名的《卜算子·咏梅》一词。
贾曌薪承继父业,自小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我还不会走路时,就常常坐在案台上看父亲写字作画;会抓笔时,总是胡写乱画;兴趣来时,才依照父亲指导认真写上几笔。直至高中,我作出人生最重要的抉择,将书法作为毕生追求,终日沉醉在‘黑白世界’之中。”她饱含深情地说,唯有临池不辍、锲而不舍,才能不负父亲的指引与厚望。
在墨海浸染多年,贾曌薪渐渐领悟书法之理。此次,她以行书从容写就“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其笔划之神韵、结体之神态、章法之神气彰显独到的艺术风格,令人赏心悦目。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1961年写下的一首词,以梅花坚强不屈、不畏寒冷的精神与品格,鼓励广大群众蔑视困难,敢于挑战困难,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由此,贾曌薪联想到,在风云激荡的战争年代,革命先辈在这片土地上英勇奋斗,留下了许多红色遗迹。在多次的采访活动中,我重走红色路线,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和铮铮誓言,令我倍受鼓舞。”
回溯过往,身为90后的贾曌薪愈加珍惜和感恩当下:我深爱家乡,深爱临汾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我打小长在鼓楼边儿,看着周围一天天发生着变化,南北街越来越宽阔,道路两侧独具特色的主题雕塑、文化景观为这座古老的城市又注入几份浓郁的文化味。我虽然没见过昔日的花果城,但现在的临汾美丽依旧。一些同学来临汾游玩都会由衷赞叹‘临汾的树真多,景真美’。”
家乡文化润心间,贾曌薪抒发炽热情感:旅发大会在临汾召开,这是临汾人倍感骄傲与自豪的一件大事。这块文化厚土滋养了我,我要用笔墨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多多书写临汾的厚重文化、旖旎风光。”
文/图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