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7月12日,一帘细雨给蒲县黑龙关镇黎掌村带来了清凉。这份清凉是夏日的馈赠,此时的村庄也显得愈发清静,村民们你来我往在路边拉着家常。
一辆车停在了村委会小院门口,第一书记郭伟听见声音便起身走出办公室迎上前去,边走边和路边的村民说:“给老高找个馍!”
“九点多刚蒸下,好吃的很,我回家给你拿几个。”不一会儿,一位村民把装着馍的红色塑料袋递到老高手里。村民们只知道,这个61岁的老头跟拍郭伟扶贫工作两年了,爱和村里人打交道,能吃苦不怕累,却不知老高其实叫高本增,是翼城县委组织部一名退休干部,1998年扛起摄像机拍摄服务基层群众的典型人物,一拍就是20年。 如今,老高已经拍了五十几个典型人物,他们当中有的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有的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有的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这两年,他把镜头对准黎掌村第一书记郭伟,为了真实反映郭伟在扶贫一线的付出和成长以及黎掌村的变化,老高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前前后后他来了二十多趟,每次至少待一个星期。不到20分钟的纪录片,素材早已积累了上千分钟,本可以结尾了,但老高还是不满意,“不行的,今天这个事必须拍。”
十点四十分,老高的镜头又跟着郭伟出发了。颠簸在路上,老高讲述了今天将要拍摄的镜头背后的故事。四个牌友天天在一起打牌,其他三个人都有了脱贫的办法,剩下席纪奎一个人没事干。郭伟从去年开始给他做思想工作,帮他想办法、找出路,席纪奎也动了心,决定养牛。郭伟又帮忙跑贷款,昨天贷款下来了,今天跟着席纪奎去尧都区河底乡买牛。老高把这件事做了个总结:昔日牌友耗时光,今日结伴脱贫忙。“这是多好的例子啊,半年多时间,从心动到行动,四个牌友全走上了脱贫的道路。”
十一点二十五分,到达尧都区河底乡卖牛人家的牛棚。老高推开车门,一脚踩在了牛粪上,但他却全然不顾,连忙打开了摄像机开始工作。他走到牛棚对面的小斜坡上拍了个全景,又跑到卖牛人跟前边拍边采访,紧接着又去拍郭伟和席纪奎商量价钱的场景。
老高老了,拍了几个镜头后就累了。
刚下过一场雨,旁边还有村民穿着长袖,此时的老高却一头汗水。他拿出随身携带的马扎,坐下继续拍。跟随老高多年的除了摄像机和马扎,还有一个被磨得发白的背包,包里装着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片,车上还放着几包治胃病的中药。原来,老高早已疾病缠身。他卷起左腿的裤腿,一道长达十余厘米的伤口刺痛了周围人的心,“人工膝盖,十几年前换的,所以我现在没法下蹲。”紧接着他又卷起右腿的裤腿,膝盖上几个硬疙瘩分外显眼。“这腿上的毛病不打紧,20年的糖尿病和多年的胃病我也不怕,就是这心脏病,指不定啥时候出问题。”话音刚落,看到卖牛人正数着钱他便准备过去拍,腿使不上劲,老高起了两下才站起来。
顺利成交了,席纪奎买了两大一小三头牛。卖牛人蹲在坡上,左手拿着装钱的绿布袋子右手摸着头,低头哽咽着:“我舍不得卖,我的牛听话……”老高艰难的半蹲下,拍下了这个既真实又打动人心的画面。
十二点半,把牛赶上车,大家准备回黎掌村了。到坐车的地方得下一个大土坡,老高一只手拿着摄像机,另一只手搭在旁边一位村民的肩膀上,“老伙计,我腿不行,得搭着你点。”这时,走在前面的郭伟手机响了,那边传来稚嫩的声音:“爸爸。”老高赶紧打开摄像机跑到郭伟面前。“爸爸,今天是我的生日啊,你回来吗?”“爸爸有事回不去,你想要什么礼物呢?爸爸星期天给你买。”……郭伟接电话的时候,老高一直举着摄像机,半蹲着向后倒着走下坡,这几步路老高走得不容易,从他的额头上流下了豆大的汗珠。
“一直出汗,低血糖,得赶紧吃个馍。”上车后,老高拿出上午村民给的馍,大口吃起来。“郭姝妍……”听到郭伟给女儿打电话,老高急忙放下馍,打开摄像机转过身继续拍。“爸爸给妈妈发红包了,你和妈妈去吃好吃的吧!”郭伟挂了电话,老高把摄像机放在腿上,拿起刚才未吃完的馍继续吃。“来源于实际生活的东西太多了,其实我每天都不知道自己要拍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拍完。意料中的意料外的,就像今天他女儿打电话,如果我今天没有跟着他,就抓不到最真实的画面。”老高顿了顿说,“事后补拍就不是那个味儿了。”说完,老高低下头看今天上午拍的素材,镜头里传来赶牛人的吆喝声、牛走动时铃铛发出的声音……老高一上午拍了七十多个镜头,时长四十多分钟,“片子里最多能用三十秒。”看了一遍镜头老高心里有了底,他安心地合上镜头。此时距上车已半个小时,老高的额头依然不断渗出汗水,他这时才想起来擦。
一点半匆匆吃了一碗面后,等最后一头牛拉回来的空当,老高随着郭伟去了村里一户种植蘑菇的人家帮忙搭大棚。没料又下起了小雨,大家只能坐在大棚里等雨停。棚外照进来微弱的亮光打在老高的脸上,他额头上因受伤去掉一块骨头而凹进去的坑随着他说话一起一伏,手指触摸上去,清晰的感觉到失去骨头支撑的皮肤是那么柔软,也那么脆弱,到了老高这个年纪,更多的是危险……
下午四点十七分,席纪奎打来电话说牛快回来了,老高和郭伟连忙往过赶。到席纪奎家的牛棚要上一个大坡,老高不顾腿脚不便,在坡下就下了车,拍了一个拉牛车即将上坡的镜头,紧接着就往坡上跑,他想拍下拉牛车上坡进牛棚的镜头。只见他在人群中窜来窜去,变换不同的角度拍摄,牛进棚后他又跑上了房顶拍。离他三米远都能清楚地听到他粗粗的喘气声,“山区人买牛这么隆重,村子里好多人都来看,这时候就不仅是拍牛和人了,得把这个事拍个全景,镜头丰富了人也愿意看不是?”
老高不老,为了拍好镜头他跑多远爬多高都不畏惧。
“在家就不老了?在家就不生病了?我在组织部待了一辈子,受党的教育和培养这么多年,现在我退休了,但是咱基层这么多典型人物,把他们挖掘出来让全社会看到,大家都会去效仿,这个带动作用多大啊!我干的这个事,值!”这就是老高脚步不停的原因。
郭伟带着贫困户买牛的这天,老高共拍了239个镜头,时长1小时22分钟,最后用在片子里不过数十秒。老高乐呵呵地合上镜头,“晚上回去写分镜头脚本!”
记者 姜秀丽 陈明 荀丹薇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