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临汾的志愿力量........

2019-05-09 09:27:0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从2008年不到300人的“平阳广场歌友团”到发展至今的临汾市老龄志愿公益协会,485支队伍,42860名队员,每年递增20%左右。令人惊讶的不只是12年间如滚雪球般逐年壮大的队伍规模,还有规范的组织管理及一呼百应的联动机制。

  这是一支人力资源丰富且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的宣传队、工作队、服务队——

  关爱留守儿童、医疗保健、敬老、文明劝导、“天使助学”、助农抢收、青少年教育、民事调解、法律咨询、社会治安……多达12个方面且已形成常态化的日常活动,使他们成为社会减压器、稳定安全阀、推动临汾经济建设的坚强后盾。

  这是一个用使命与荣誉谱写大爱的集体——

  全国“敬老文明号”、全国首届百家“敬老志愿服务模范单位”……自组队以来,这支队伍共获得国家级奖项5个、省级奖项7个、市级奖项183个。

  这是一群行走在奉献与公益路上的志愿者——

  一次次守望相助与无私援手,一张张饱含喜悦的笑脸,一幕幕感人泪下的瞬间,如同一只温暖的大手,拉升着这座城市的温度,成为温暖临汾的“志愿力量”,成为推动临汾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大美临汾,志愿者精神,在这里只是一个起点!

  有土地  有雨水  种子落地就会生根

  一次次电话约访郭艳香,一次次被推后。电话那端,背景嘈杂,或器乐悠扬、或红歌嘹亮,唯一不变的是她每次都努力拔高的嗓门儿和略带歉意的解释。

  忙!身为临汾市老龄志愿公益协会的会长,时年70岁的郭艳香几乎每天都在连轴转:开展老年体育培训,组建“家有高考生”咨询团队,现场组织尧都区老体协可乐球队、健身操队进行航拍,营造全民健身氛围,喜迎“二青会”……在又一项省级荣誉——2019年“第七届山西省道德模范”接踵而至的当口,郭艳香手里、心里,放不下的仍是老龄志愿公益协会的大小活动。

  2008年,当北京奥运圣火熊熊燃起、踏上传递之旅,也点燃了时年59岁的郭艳香心中那团“健康自己,快乐他人”的火。彼时,已从工作岗位退休的她耳闻目睹三五成群的老年人沉溺于牌桌、麻将桌,便萌生了成立“平阳广场歌友团”的想法。“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还有精力和能力,不能就这么坐着,我得做点儿什么回馈社会!”

  2012年,临汾市老龄志愿公益协会正式成立,有了制度、章程,“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政府分忧,为社会服务”成为协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在郭艳香看来,“常态化、不间断的行动,是协会服务‘花期’永恒的关键点。”

  什么是协会服务的常态化?在协会的发展史上,自2012年协会正式成立那天至今,协会的大小活动至今都已经“8岁”了:

  协会把从各大医院退休的医护人员组织起来,组建了“银龄”义诊志愿服务队,长年累月活跃在临汾城乡,利用学雷锋日、夏收、消夏月、敬老月等节点持续开展义诊活动。双侧结节增生、尖眼甲亢、早期白内障……认真细心的退休医务人员将诊断出来的病症连同接受诊断的人员姓名、电话一一登记在案,定期打电话进行回访。老百姓们赞不绝口,“我们还是第一次在家门口让城里专家看病。”

  静心敬老服务队每个月都会抽出一天时间前往尧都区惠民社会敬老院送温暖、送关爱。每个月的这一天,在市区内经营着一家足疗店的专业修脚师李俊慧都会关闭店门“停业一天”,上门为老人们服务。根据志愿者的人数和老人的人数,队长齐向东自掏腰包购买了50余件志愿服、50余个脸盆及指甲剪、洗头膏、毛巾、理发工具等用品。每次参加活动,志愿者们都或开私家车或拼车、或沿途搭顺风车前往目的地……他们为老人们洗头、理发、修脚、剪脚指甲、打扫卫生,还围着老人促膝谈心、同唱红歌。

  敬老助老  最核心的诉求

  临汾市现有60岁以上老人58.9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3%。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老龄服务工作日益成为一项关系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影响每个家庭和谐的重头工作。

  将关注重心聚焦于各类敬老助老活动的开展,协会着力打造“临汾老龄微公益”品牌。由每支分队包扶1至2名空巢老人,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流浪救助、扶危济困活动。每年还要筛选出上百户特困、空巢老人进行慰问,开展“暖冬——陪孤寡老人过小年”活动。敬老月期间,他们既是宣传队,又是工作队,每到一处,都要帮扶老人的生活起居,帮他们打扫卫生,宣传党的政策,无微不至地问寒问暖。

  72岁的流浪老人尹全家,无儿、无女、无住房、无户口,长期睡在鼓楼下面的巷道里,靠捡破烂吃饼子维持生计,还拒不接受救助中心的救助。协会的会员在鼓楼下面了解到尹全家的现状后,几个人每天轮班做他的工作。打消老人的思想顾虑后,会员们又兵分几路,几经周折,跑了3个派出所,调查了两个社区居委会、17个小区,终于在尧都区南街派出所找到了老人遗失了24年的户口存根。紧接着,协会又在市老龄办、低保中心、救助中心以及媒体的帮助下,前后用两个月的时间,帮助老人恢复了户籍,办理了户口本、身份证、低保、基础养老金、《老年证》等。考虑到老人不适合继续住在鼓楼下面,协会会员彭真堂便自己垫钱为老人租了房子,并经常带着衣物、食物去看望他。老人因病离世后,协会又为他办了体面的葬礼。用郭艳香的话来说,“老人生前活得不够体面,虽然我们之间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我们都想让他走得体面一些。”

  临汾老龄志愿公益协会有一句响亮的口号——“临汾老龄志愿者与雷锋精神同行”。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下雪,各个分队都常年坚持给残疾、孤寡、患病下不了楼的老人理发、洗脚、剪指甲,并形成了制度;给灾区、贫困山区困难老人捐款捐物;帮社区困难老人打扫卫生、洗衣、做饭……

  “谁家都有老人,谁都会有变老的那一天。敬老助老不应该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目标,而应该是社会的底线。”在郭艳香看来,让所有老人都能有一个体面、有尊严的晚年不只是她最初发起这个协会时的初衷,更应该是全社会的共识。

  千万人一起微笑便是一座城市的表情

  “亲爱的孩子,我用高高兴兴的心、干干净净的手,全心全意织成了这件爱心毛衣,愿你穿在身上,暖在心里。”“孩子,如果有人帮你拆洗,请你告诉她,这件毛衣是从上往下织的。”“孩子,从今年开始我让你每年都能穿上一件新毛衣,万一有意外,由我的两个女儿替我完成,直到你走入社会。”……协会办公室的一本本资料整理册内,收藏着许多爱心毛衣编织者留下的爱心寄语。

  自2012年开始,临汾老龄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便开始参与到由省妇联发起的为孤残儿童编织毛衣献爱心的“恒爱行动”中,每位志愿者都争着领毛线,变着花样编织。

  2012年至2016年5年间,老龄志愿服务队队员们编织的2000余件毛衣、围巾、帽子,经由省、市妇联赠送给贫困山区或孤残儿童,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临汾市红丝带学校的孩子们还穿戴上志愿者编织的毛衣、围巾、帽子走进人民大会堂,受到彭丽媛、章子怡、濮存昕、蒋雯丽等艺术家的亲切会见。

  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号召,郭艳香带领协会会员深入国家级贫困县永和县坂头乡呼家庄村、打石腰乡郑家垣村,组织会员们发动亲友,多方联系,奋战一周,帮贫瘠的村庄卖出了滞销在地里的1万公斤土豆、1000公斤红枣;当得知市委老干部局草编扶贫项目缺少原材料后,郭艳香又发动协会会员们主动承包了这一项目的全部原材料供应,连续3年到各个集市、摊点捡玉米皮3000多公斤,参与队员达5000余人次,协同市委老干部局有力支援了全市的脱贫攻坚战。

  他们把和谐小区、节约光荣、好邻居、好婆媳编成小品、快板,在城乡巡回演出;他们主动帮扶困难、空巢老人,主动调节邻里、婆媳纠纷;他们利用进社区开展健身活动的机会,动员痴迷于扑克摊、麻将桌的老人参与社会活动,主动维护小区的社会治安……数万人的队伍,春夏秋冬活跃在临汾各个社区、每个角落,扩大影响,传播正能量,让更多的老人通过参加活动增强体质、回报社会。

  一个人的微笑是一个人的心情,千万人一起微笑便是一座城市的表情。

  你的心,我的心,万众一心;你的力,我的力,千钧之力。当越来越多的志愿者用一砖一瓦、一言一行筑起文明风尚的伟岸大厦,当举手之劳、凡人善举成为一个城市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理念和行为习惯,无数爱心的接力便支撑起临汾这座城市日益上升的人文温度,并终将积淀成推动临汾发展的滚烫能量!


  记者手记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不会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不会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不会知道其中的纯粹。

  这艰辛或许是他们“为流浪老人几经周折上户口、办低保辗转数月”,这快乐可能是他们“走进街道、小区把成千上万个老人从牌桌上喊下来加入健身队伍时的成就感”,这纯粹也许是爱心妈妈们“用干干净净的手、用满满当当的爱织就爱心毛衣时的每一个瞬间”。

  “我愿意做一滴水,虽然很微小,但当爱的阳光照射在我身上的时候,我愿意无保留地反射给别人。”他们是“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他们更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他们是一双双充满善意的援手,用“老有所为”观照着许多社会无力的角落;他们有着一张张不同模样的面孔,却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记者  段碧蓉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