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透过“两会” 看看百姓关心啥

2019-02-25 09:14:37 来源:临汾新闻网

争当全省转型发展排头兵

打造新优势 培育新动能

  2月24日,参会的市人大代表认真听取审议市长刘予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纷纷表示,要按照“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要求,紧紧围绕“示范区”“排头兵”“新高地”三大目标,深入推进“345”发展战略,争当全省转型发展“排头兵”。

  刁士琦代表:

  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落地

  “几十页《政府工作报告》,通篇都以民生为根本,把群众关心的问题罗列出来,并一条一条提出解决方案,每个方案背后都能够让我们看到政府为民实干的决心。”刁士琦代表认为这是听取《政府工作报告》时,会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的原因,也是引起代表们共鸣之所在。

  作为一名侨眷代表,刁士琦认为侨眷应该为政府招商引资做些贡献。“可以利用侨眷自身优势,在国外吸引一些真正有能力的企业家来临汾投资。”刁士琦希望政府可以为外国企业家提供宽松、良好的投资环境,以此促使外资企业在临汾落地生根,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记者 荀丹薇


  潘启奎代表:

  招商引资更要“引智”

  随着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持续推进,招商引资成果显著,一批批企业拔地而起,为我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潘启奎代表在听取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后,对我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六最”营商环境、实现一批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生根的成绩感到欣喜。他认为,谋转型说发展、抓项目引资金的同时,更应当引来优质企业的管理、产业转型的核心技术和人才培养的方式。

  “引资也需‘引智’,这个‘智’,指的是优质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产业转型的核心技术,还有各类人才的培养过程。”潘启奎代表表示,近年来,我市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工业、农业、轻工业等方面,实现了产业升级改造,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第三产业振兴行动计划,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如果想要将各类产业做大做强,在引进资金的同时,也要实现“智”的引进,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手段,掌握核心技术,以管理促发展,以技术促发展,以人才促发展。

  记者 杨全


  葛成伟代表:

  “引凤来巢”助力产业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在“做强特色现代农业”板块中提到了大力实施粮食安全、杂粮振兴、果业提质等“五大工程”,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化果园。这对于吉县苹果来说,是一个好的机遇。但近年来,由于现有栽培技术体系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建园投入不足,苗木质量差、品种老化、栽培管理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成本上升较快、人力缺乏导致管理粗放等因素制约了吉县苹果发展。

  葛成伟认为,当下需引进国家级科研单位,在吉县设立苹果种植试验站。利用国家级产业技术体系及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强、创新人才集中,具备树种齐全、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等特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引进试验,建立苹果种植实验园,为吉县果业发展提供战略储备;联合开展果业人才培训工程,培养果业科技人才;扩大品牌影响力,吸引专业人才、客商在苹果产、供、销及果品深加工方面开展合作,提升果业经济效益;通过研究实验数据,建立苹果生产管理技术体系加强对吉县苹果产业的科技支撑。

  记者 郝海军


委员之声

  张宝仓委员:

  调产助脱贫 特产帮增收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构建“1+X”产业扶贫新格局,推动干鲜果、畜牧、蔬菜等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效益化发展。

  市政协委员张宝仓认为,农业产业扶贫要立足贫困村的生产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坚持因地制宜,壮大特色农业产业。

  “就拿我们大宁县秀岩村来说,老百姓种玉米投入多、收入少。”三年前,张宝仓来到大宁县昕水镇秀岩村担任“第一书记”,进村伊始,他便确立了将发展特色农业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发展思路,“秀岩村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土壤中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这都是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优势资源。”立足优势资源,秀岩村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谷子。

  “现在‘秀岩小米’已经成了全村的特色扶贫产业和‘秀岩名特产’,为村民持续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张宝仓建议,贫困村要根据贫困家庭的人口、资源、技能、意愿,找准能够带动多数贫困户的主导产业,制定产业发展方案;确定特色产业发展重点,选择发展前景好、效益高的特色产业,并坚持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相结合;与此同时,要坚持种植与销售同步进行,加大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工、电商等相关产业的力度。

  记者 刘静


  郭俊芳委员:

  强化非遗保护 传承文化精髓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持续实施“平阳记忆”“印象临汾”两大文化工程,打造一批与时代接轨的精品力作,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由于岁月的流逝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经常性、长期性的展示平台,传承者和受众群体明显减少。”市政协委员郭俊芳表示,在得不到关注与支持的情况下,许多民间艺术不得已成了独门绝技,面临着后继乏人和逐渐消亡的困境。

  “非遗”不该被遗忘,有效传承才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自信。为此,郭俊芳建议,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职责明确、形成合力”的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传承与保护。同时进一步挖掘制作传统工艺、技术的潜力,鼓励和支持民间艺人大胆创新,使传统工艺、技术从自给自足型向市场需求型转变。郭俊芳认为,这为“非遗”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全面普查、深挖非遗项目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论证,运用多种方式、不同载体,整理记录下原生态、原汁原味的非遗资料,做好非遗的抢救、保护、传承和推广,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更鲜活地融入群众生活。

  记者 李静


  潘国梁委员:

  大剧院建设焕发文化新活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启动临汾戏剧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基地建设工程。

  “大剧院是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甚至代表着城市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目前来说,临汾市只有一家老影剧院,设施设备也相对比较陈旧,这显然不能满足全市飞速发展的文化事业需求,甚至可能会成为文化事业发展的短板。”从事眉户戏表演40余年的市政协委员潘国梁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国内一流的舞美团队来帮助我们设计舞台,但参观了市影剧院后,他们却表示硬件设施太落后,很多想法难以在舞台上实现。”潘国梁为不能给市民呈现最精彩的舞台效果感到遗憾:“所以,我认为建设一个一流的大剧院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将为我市文化事业发展提供巨大助力。”

  “随着全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很多文化传播类企业应运而生,我们可以动员这批人,为大剧院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潘国梁说:“但最重要的是文化意识的觉醒,我们这些艺人也将在每一次的演出中力求完美,促进全社会形成重视本土文化的意识,助力大剧院尽早落地。”

  记者 安月琦 见习记者 王鹏


  武学委员:

  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不断提升我市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把握发展规律、顺应国际国内产业发展新趋势的现实需要。”市政协委员武学坦言,加强工业企业管理是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的关键。“产业结构在优化调整,工业体系在逐步现代化,企业内部管理必须升级,特别是观念理念、人才队伍、生产装备、产品质量等要升级,才能跟得上现代产业体系转变的步伐。”

  武学认为,工业企业应当树立从供给质量出发的意识,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内部生产结构调整;工业企业要进行战略管理创新,要注重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形成;同时,还应加强工业企业精细化管理,在安全、环保、节能、社会责任等方面加大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武学认为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将有助于实现工业企业的节能化、清洁化、可持续化发展,对于提升我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记者 安月琦 见习记者 王鹏


  冀林海委员:

  推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健康临汾”。实施人才强卫工程,不断提升医疗卫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和幼教健康服务能力。加强医防、医养融合发展,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通过走访和调研,市政协委员冀林海发现,目前我市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水平与群众需求尚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总体不强。

  冀林海希望政府部门能强化网点建设,提升重要服务能力;要采取“双下沉、两提升”等形式,组织中医人员定期下基层巡诊;要健全中医药协同创新体系,以学科基础作为研究支持,形成多部门多学科一起参与其中的新体系制度;要健全中医药事业发展体制机制,着力提升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强化人才建设,夯实中医药事业基础,争取引进和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要强化产业融合,推动中医药事业取得新突破。

  记者 亢亚莉


代表发言·聚焦乡村振兴

  李龙飞代表:

  “临汾样板”值得期待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很有看头。”李龙飞代表把手中的《政府工作报告》翻了一遍又一遍。谈及听取报告的感受,李龙飞用一个“新”字来形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词语新、思路新、办法新,从这些新变化上我们也能感受到政府的工作力度有了新提升。”

  而让李龙飞颇感意外的,则是农村打工大军的返乡热潮,李龙飞相信有了政府科学完善的顶层设计,加之归乡而来的赤子情怀,《政府工作报告》中描绘的“努力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临汾样板’”值得期待。

  记者 荀丹薇


  陈华代表:

  培养农业产业先锋力量

  “农业技术人才,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先锋力量,是带动农村走向富裕实现振兴的关键。拥有一支干练的农技人才队伍,可以确保各项农业发展中,不会因为缺少人才而停滞不前。”

  陈华代表说,建议全市能够进一步提升现有农技人才的待遇水平,通过技能培训,培养新的农技人才;通过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方式,建设一批新型农业项目,为农技人才提供岗位,确保他们可以在乡村振兴的事业中发挥自己的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 杨全


  余荣中代表:

  打造全市“孵化”苹果产业人才基地

  吉县历届县委、县政府久久为功,一任接着一任,依托资源优势,大规模发展苹果产业,现如今全县苹果种植面积已达到28万亩,这也成为吉县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但是目前,苹果产业出现了技术人才匮乏、管理缺乏力度、运营相对困难等瓶颈,急需打造一批专业管理队伍、解决产品安全问题,真正实现转型发展。

  余荣中代表说,吉县苹果面积大、产业发展早、技术和产业链相对成熟,把吉县打造成为全市“孵化”苹果产业人才的基地,可以带动周边县市苹果产业发展。为此,要在土壤改良、增加土壤有机质上下功夫,增加生物有机肥,把生物农药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真正实现“双减工程”(减化肥、减农药),让老百姓真正吃上放心食品;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解决苹果生产质量问题和生产难问题;积极采取“减密间伐”,改良品种,调节苹果周期供应的时间,减缓苹果卖难问题。

  记者 闫璟


  姜秀丽代表:

  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旅游

  去年4月份,姜秀丽代表在调研中发现尧都区贺家庄乡清乐院村樱桃种植小有规模,随后便帮助其举办了首届樱桃采摘节,吸引了很多游客。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农业主题公园、休闲观光采摘园、特色风情小镇、田园综合体和高端民宿聚集区,不断丰富“一小时经济圈”内涵。”听完报告,姜秀丽对乡村振兴有了更多想法:“我认为在乡村振兴当中,政府应发挥引导职能,带动乡村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提升农业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以此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记者 荀丹薇


  刘小平代表:

  着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在乡村振兴上狠下功夫,推动‘三农’工作实现新发展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重点抓好的10项工作之一,这为我们村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来自基层的农民代表,洪洞县秦壁村党支书刘小平对本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前景很是看好。

  刘小平说,2018年,秦壁村引进投资建设晋丰绿能农业生态循环产业园,集中收集处理养殖场粪污、种植尾菜及旱厕粪污,有效减少周边农业面源污染。今年该园区在原有的大棚基础上要进行现代化改造及田间普埋滴灌系统改造,希望政府给予政策资金倾斜,支持园区先行先试,打造农业生态循环先进试点。

  记者 李卫红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