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姨,我今天带来了您最喜欢吃的面包……”3月28日,在隰县中医院的一间病房内,隰县城南乡七里脚村“第一书记”李慧带了水果、牛奶、面包等,看望住院的83岁贫困户胡秀英。在一个靠窗户的病床上,胡秀英告诉记者,李书记经常来看望她,还帮她烧水做饭,逢年过节的时候都给她送米面油等物品,前些日子,还给协调办理住院手续……真是比亲女儿对她都好。
2016年11月30日,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慧被组织增派到隰县城南乡七里脚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两年来,李慧与七里脚村干部一道,以党建引领,凝心聚力,重新燃起了党员队伍的活力。
“我刚来的时候,开党会人都到不齐,第一次开会,全村30余名党员只到了六七人……”李慧说,许多人不来开会,还说风凉话:“什么一个女同志能带来啥资金啥项目?”“肯定是来镀镀金就回去了……”面对这样的局面,李慧没有气馁,她通过和每一名党员谈心走访,帮助解决每个人遇到的实际困难为突破口,并建立党员微信群,传达党的扶贫方针、政策,让大家畅所欲言。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心,赢得了信任,慢慢打开了工作局面。此后,李慧以党建为抓手,配合村党支部定期组织村两委班子和全体党员、干部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努力提高村、支两委的政策水平和法律意识;并逐步完善规范“一课三会”和有关议事决策制度,坚持每月举行一次“主题党日”活动和远程学习教育活动,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讲党课、议大事、学政策、缴党费等活动,增强党性、凝聚民心,发挥党员和支部引领带头作用。八十多岁的老党员任林福,每次都积极参加学习,并主动承担起了村广场的义务打扫工作,为许多党员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在抓好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增强凝聚力的同时,激发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很关键。”李慧说,两年来,她把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市县各项扶贫惠民政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用组织党员集中学习、村内微信群学习、上门送学等多种形式,促进了扶贫工作开展。同时,利用入户走访、田间闲谈的时间,积极动员和引导贫困户紧紧抓住和利用各项惠民政策脱贫致富,形成了“人人参与脱贫,家家争先致富”的乡风民风。
83岁的胡秀英是村里的贫困户,因为儿媳妇跑了,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女儿们也嫁得远,老人常年一个人在家带3个孙子。了解到胡秀英家里的情况后,李慧就隔三差五去胡秀英家帮忙,扫院子、打水、烧饭……还自掏腰包给老人买补品、衣物、暖手宝等生活用品。针对胡秀英的情况,李慧还根据相关政策给老人申请办理了慢病补助、特殊救助等。胡秀英说,自己是干不动了,可是在脱贫方面,他们家也不能落下步子,她会鼓励孩子们好好干,不能给李书记丢人。
“咱这土鸡蛋,比喂饲料的鸡蛋卖得价格要好,是城里人的抢手货……”七里脚村上王家庄村民小组的贫困户李春福说,自从李书记帮他们家争取到了这个养鸡的好项目,家里有了活钱路,自己以后还要把这个小产业做大。李春福的手有残疾,妻子也患病,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李慧和村干部们多次上门沟通,通过协调,他们为李春福家争取来鸡苗40只,支持他搞养殖;随后,该村陆续还有13户也在家养起了鸡,形成了连片,对以后形成规模化、品牌化奠定了基础。
七里脚村位于县城以北7公里处,209国道过境,交通便利;下辖七里脚、上王家庄、牛家沟、陈家沟4个自然村。村域总面积4.2平方公里(约6600亩)。全村耕地面积3800亩,林地面积4500亩,主导产业以梨果和蔬菜为主。
该村抓住国家的相关扶贫政策,新建100千瓦村集体光伏两座,现在已经并网发电,预计年收入16万元左右,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完成了“破零”。七里脚村以梨果、蔬菜产业为主导产业,截至2018年底,全村共种植玉露香达600亩,同时发展苹果、酥梨、大田蔬菜、大棚蔬菜及林下经济等产业,年人均纯收入达6280元。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目前新栽玉露香175亩,高接换优70亩;新发展苹果60亩,大田蔬菜360亩;采取公司+村委+农户的果品销售模式,贫困户与庆丰祥果品有限公司签署梨果产业帮扶协议,提供劳务务工、技术服务、帮销产品、优惠储存等服务,主要解决了农民增收的问题。截止2018年年底,七里脚村的贫困发生率降到了2%以下,顺利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此外,该村发展村集体辣椒种植项目30亩,吸纳贫困户进行参加平整土地、种植、管理采摘等工作,签署合同、按劳分配、按劳分红;采取公司+村委+农户的养殖模式,由企业和村委共同实施蛋鸡养殖项目,实行家庭式散养,以增加贫困群众收益,预计每年每户可受益2000元左右。
“乡村要振兴集体经济,产业带动必不可少。”李慧说,根据村里的自然条件,她和村两委班子、各帮扶队伍,采取政策引导、技术指导、精准种植(小杂粮等多种特色种植和林下经济)等措施,巩固发展以梨果产业为主导,以光伏发电等特色产业为支撑发展格局,以千佛洞为依托发展乡村旅游,制定了“一洞两沟带大棚”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可持续稳定脱贫,为乡村振兴打好基础。记者 郝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