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崭新的柏油马路横贯村庄,入户巷道全部硬化;
光伏发电鼓了村集体、村民的腰包,增强了大家脱贫致富的信念;
户户接通的自来水,让靠天吃水的村民不再顾虑,有了更多致富的想法;
黄河游艇、小木屋度假村、红军泉步道,一个个旅游项目让村民们有了盼头……
短短几年时间,永和县阁底乡石家湾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党建引领 “贵人”来帮
长久以来,贫穷一直是石家湾村的底色,祖祖辈辈都摆脱不了贫困。
那么,穷根在哪里?
刨穷根、鼓腰包、摘穷帽、富产业……石家湾村来了“贵人”——省委组织部。
“省委组织部成了我们村的帮扶单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抓党建、强班子。”石家湾村党支部书记于候青回忆道。
村里要打脱贫攻坚战,队伍都不齐,这不行。沟通协调、鼓劲提气……2017年,石家湾村圆满完成了换届选举,配强了班子,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之后,改造活动室;配电脑、空调、音响、投影、各种办公用品;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文化广场;安装LED大屏……一系列改造后,石家湾村委会成了老百姓聚会休闲的固定场所。
曾经像是游击队一样的村“两委”,一改开个会不是在你家就是在他家的状况,统一到了村委会活动室。这样一来,村委会对老百姓的凝聚力更强了,如今,村里有个事,村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到村委会找村干部。
道路通畅 财源广进
位置太偏僻,道路太难走。山沟沟一道接着一道,这个山头能看见那个山头,但是,走起来得一天时间。这就是石家湾村。
因为穷,因为偏,永和县里传扬着这样一句俗语:“咀上圪坝,好女不嫁”,意思是这地方太偏僻太穷,谁家的女子也不往这嫁。
2010年,永和县修了入村柏油马路,老百姓这才走得出去,渐渐有了跑生意的,骑个摩托车带点红枣、土豆出去卖,钱也开始挣得多了起来。省委组织部来了后,更是把村里的主路、入户的巷道都硬化了,百姓们纷纷叫好。
注重民生 保障饮水
石家湾村属于干旱区,年降水量特别少,以前吃的都是山上的泉水,天气不旱刚刚能维持,所以只能是靠天吃饭。
哪里不行改哪里,省委组织部的扶贫工作,紧盯“饮水”安全,开启了轰轰烈烈的饮水扶贫。2016年,石家湾村重新铺设了从东征村到石家湾村的饮水管道和村里入户的自来水管道,新修建了50方的储水水窖;2017年,省委组织部在永和县协调了4000万水利资金,在东征村又多打了几口深水井;2019年,又接通了乾坤湾2000方的水窖,村里人的吃水难问题得到了解决。
“这里的水硬,得高血压、心脑血管的人特别多。”于候青说,现在每家每户都安装上了净水器,水质有了保障,老百姓都很开心。
产业扶贫 助力增收
“产业”这个词在石家湾村是个“新鲜词”,更是个现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省委组织部没有少动脑筋。调研、考察、专题研究……最后,时任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盛茂林决定用他的部长专项资金1000万,在永和发展光伏产业。
2016年,石家湾村建起2个100kw的集体光伏发电站、45户个户光伏发电站;2017年6月,并网发电;2018年,集体光伏发电收益12万元;2019年,光伏发电收益20万元。
于候青感叹道:“就这一个项目,村里头一下就有钱了。老百姓平均每户每年增收3000多元,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为了进一步扩大效益,我们2019年又建了个50kw的集体光伏。”
村集体有了钱,村里各项公益事业红火起来后,党组织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了。
因地制宜 点亮旅游
石家湾村地处永和乾坤湾,所辖自然村于家咀湾经常在电视画面中出现,电影《厉害了我的国》里的黄河画面就是在那里拍摄;电视剧《河山》也来取景;加上这里是红军东征回师西渡的渡口,更是紧挨着梁家河,发展旅游前景广阔。
2015年,阁底乡在石家湾村建起了小木屋度假村、红军泉步道,再加上村里的黄河游艇项目,前来旅游的人一下多了起来。依托这一优势,省委组织部和阁底乡决定在石家湾村发展窑洞农家乐。
用真心、动真情,真扶贫、扶真贫。在省委组织部的帮扶下,石家湾村正在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上不断前进,先后被评为省级旅游示范村、省卫生村。
记者 刘 超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