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不好当,十八般武艺,样样都得会。既要强班子、还得找路子、脱帽子,关键时刻还需结对子、解梁子、树牌子。这回,姚晓奎新招上线,做直播当“网红”,帮助村民销产品。
33岁的姚晓奎是山西航空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派驻吉县吉昌镇大田窝村的“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从2019年11月至今,他通过快手直播带货帮助乡亲们卖出苹果、蜂蜜和手工布鞋等农产品累计达40多万元。
自2018年4月姚晓奎驻村的第一天,他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大田窝村从根上脱贫。
磨破脚趾,踩断鞋底。在姚晓奎看来,要想心中有数就得脚下有土,他用自己的方式剖出村里贫困的主要症结:不是因为百姓懒、不是因为产业弱,而是好果子缺平台销不出、苹果产业链单一,要想收成好还得靠天气、群众思想守旧,要谈创新,难、难、难……
找渠道、寻产业、盼蜕变。有了思路,姚晓奎说干就干。他紧跟市场发展决定走线上营销模式。怎么做才能打开销路,得用对方法、用准策略才行!他决定先把直播搞起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大田窝村。
这回姚晓奎稳稳地做到了。从学习拍摄到亲手制作视频,多少个夜里,全村屋里的灯都熄了,只有他和月光为伴挑灯夜战学、学、学……
就这样,2019年8月17日,在苹果收获时节,他的第一条快手短视频播出了,这里记录着乡亲们丰收的喜悦、这里承载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给自己起的网名叫“努力的姚晓佐”,初来乍到的新拍客,首条视频就获得百名网友的点赞;第二条获赞率猛增数十倍。
这一年苹果丰收了,乡亲们欢呼雀跃;可销售势头不好,乡亲们又一筹莫展。期盼卖果的日子开始了,一个月、两个月……眼瞅着要迎新年,可冷库里红艳艳的苹果还是没盼来“伯乐”。
姚晓奎急了,好果子咋能卖不出去?他决定立即开启直播,帮贫困户卖苹果。这时,贫困户的表现却不积极,乡亲们面面相觑、心里犯嘀咕,“这好果子商贩都不收,在网上人又看不到果子啥样?谁买呀!”
“不实践咋能知道结果!必须干、立刻干!”姚晓奎说拍就拍。从今年1月中旬开始,每到中午1点多,他就直奔贫困户家里,对着手机现场吆喝卖苹果。别说,拍摄功夫没有白下,连续的直播吸引上百万人次的关注,当地的苹果一时间供不应求。
通过直播、电商的形式,大田窝村陆陆续续销售苹果3.5万余公斤,村民每公斤苹果增收0.4元至1.4元。实打实的战绩来了,乡亲们对姚晓奎竖起了大拇指。
春节前,线上苹果的结算出来了,姚晓奎兴奋地拿着11200元送到了贫困户刘俊忠和陈彩香夫妻的手中,瞧着那厚厚的一沓钱,夫妻俩眼里的泪珠在打转,他们望着姚晓奎嘴里不停地重复着“谢谢、谢谢……”
贫困户刘俊忠、陈彩香夫妻身体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他们不等不靠不要,哪怕只有一点力气,都用在了干活上。昔日里,苹果园农忙时,为了节省工钱,刘俊忠就下地干活。他一手拄着拐费力挪动,遇上高处的树枝够不到,他就直接躺在地上仰身干活。而陈彩香也不闲着,坐在轮椅上把家里操持得井井有条,闲了还纳鞋底做土布鞋,再让姚晓奎在直播上吆喝卖货。
每每说到贫困户的故事,姚晓奎心里总是酸酸的。他把乡亲们的奋斗故事都拍成视频记录下来。现在,他把快手直播当作大田窝村宣传的一个支点,让更多的人知道村民的质朴和原汁原味的农产品,把这里推向更广阔的平台。
今年受冻灾影响,苹果产量严重锐减。为确保乡亲们的“钱袋子”,姚晓奎四处奔走考察学习,把林下养殖、种植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现在乡亲们信心满满,有的做手工、有的搞养殖、有的酿蜂蜜……产业发展日趋多元化,线上销售量日渐丰盈。这不,39岁的陈宝家也跃跃欲试想要学习做直播。从最初的话语生疏到现在能说会道、口齿伶俐,在收获关注的同时还悟出了生财之道。
姚晓奎说,互联网经济让山里的群众有了更多赚钱的机会,同时也打开了他们封闭的思维,思想到行动的改变这点是脱贫致富的精髓。
“带货网红”的出现为扶贫工作提供了参考借鉴的案例。如今,姚晓奎运用线上直播“带货”优势,帮助村民“带货”,成为脱贫攻坚中激励民心的靓丽风景。
记者 祁欣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