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8月3日,一场雨为汾西县永安镇神符村带来了清凉,此时的村庄愈发显得宁静。伴随着窗外嘀嗒的雨声,一个清脆稚嫩的声音响起——
“您好!有人在家吗?” 村民任尒只掀起门帘,看到门外站着一个扎着马尾的丫头。“我是县委派下来的大学生,进行脱贫攻坚方面政策的宣讲,问您一些简单的问题。”没有怀疑、没有犹豫,热情朴实的任尒只招呼着门外这位已被雨水打湿衣裳的丫头进了门。
只见她卸下肩上的背包拿出纸和笔,然后便打开了话匣子:“我叫张蕊,是山西师范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来咱汾西开展一个月的社会实践志愿活动。”一番颇显正式的自我介绍后,张蕊操着一口带有汾西味儿的普通话和任尒只拉起了家常。 “咱家几个孩子呢”“收入怎么样”……详细了解了任尒只家的基本情况后,张蕊把信息认真填写在调查表中。
这样的工作张蕊和其他10名同学已经进行了将近一个月,除了深入了解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情况,实地调研基层农村的脱贫工作成果,他们还会帮空巢老人打扫卫生、为留守儿童辅导作业……这个夏日,他们从学校走到田间,从课堂走到炕头,把青春的身影投入到汾西县火热的扶贫工作中。
这是共青团汾西县委结合工作实际,和山西师范大学校团委合作开展的一项助力脱贫攻坚志愿服务活动。7月8日,经过筛选的11名志愿者学生来到汾西县,进行了相关扶贫知识和具体工作要求的培训后,这支不一样的“扶贫队”跟随汾西县委脱贫攻坚督导组开始了他们的工作。
“刚开始不太好意思张口,村民们说的都是汾西的方言,我也不太能听懂。”来自忻州的高媛道出了他们遇到的第一个困难:语言不通、信心不足。“如果咱会说几句汾西话,既能让村民有亲近感又能和他们交流得更深入。”于是,学汾西话成为他们的共识。“我家的方言和汾西话有点相似,我来教大家。”吕梁姑娘石雨禾担任起了大家的老师,“每句话的最后一个音都是升调,把卷舌音变成平舌音。”石雨禾教得认真,大家在每天和村民的实际交流中也在认真听、认真学。几天下来,语言不通已不再是阻碍,大家走访时也由两个人一小组变为单独入户,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这支不一样的“扶贫队”说着亲切的家乡话,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和贫困户交谈着,对贫困户应享受的政策解释得通透明了,使贫困户切切实实了解国家的好政策。而贫困户也用自己的故事感染着这些志愿者。“北掌村一个年近80岁的老党员坚持天天学习。”——这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真实写照。“国家给补贴是好事,但我也得靠自己。”——这是勤劳致富的典范。
“以前对于国家的扶贫工作仅局限于知道2020年要实现全面脱贫,但具体有什么政策,完全不了解。”切身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张蕊深刻地感受到了国家的扶贫政策给贫困人民的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她知道,此时此刻,全国有千千万万个神符村,在为脱贫而不懈努力。而这支她们自称为“同心燃梦扶贫队”的青春力量也将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为脱贫事业增添一抹青春色彩。
记者 荀丹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