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坡地连翘沿川梨,路旁大棚间种粮;股份合作社建起来,“购买式”方法用起来;村民争相急参与,腰包鼓了日子好了……2017年,大宁县昕水镇罗曲村实现整村脱贫,“第一书记”薛建宁交出了漂亮的扶贫成绩单。
如今,薛建宁工作的常态依旧是穿梭在村里,急百姓之所急,帮百姓之所需,皮鞋早已穿坏了好几双。
2016年12月,薛建宁被县人大常委会选派到昕水镇罗曲村担任“第一书记”。从来到村里的第一天,薛建宁就觉得跟群众打交道,就不能把自己当干部,要把群众当家人。他走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尽自己的力量帮助村民。村里的五保户、残疾人、老年人,谁家有事,他都跑在最前头,劈柴挑水、生火做饭、接线修电……“贴心人、暖心人”是当地百姓对薛建宁的评价。
“在基层工作,就要务实去做,不能用嘴说。只要为百姓做了事,大家肯定会看到、感受到。”薛建宁说起话来总是笑。若他用大宁方言在村头跟乡亲们拉家常,没人知道他是书记。
脱贫攻坚,抓住了人心就抓住了重点。薛建宁做到了跟百姓“心连心”。接下来产业要有发展、环境得有变化。
在产业发展中,薛建宁通过与罗曲村“两委”班子成员开会研究,因地制宜确立了“坡地连翘沿川梨、路旁大棚间种粮”的主导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全村拥有蔬菜大棚109座,发展玉露香梨200亩,小杂粮1200亩。今年,种植有机蔬菜20亩,种植高粱50亩,赤焰椒15亩。新修建的洗菜车间已投入使用。
2018年罗曲村被确立为“深化农村改革振兴乡村经济”试点村后,薛建宁又想出了新点子!
“扶贫不能养懒汉,为提升扶贫‘造血’能力,增强贫困户发展意愿。”薛建宁和村党支部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扶贫模式,通过合作社承建小型道路、水利、文化广场建设和购买式造林等工程,这样一来,村民务工有了收入,村集体经济也壮大起来,引导党员群众组成脱贫致富共同体,拓宽了致富渠道,增强了致富能力。
薛建宁说:“修建党建文化广场1000余平方米、水泥路1.4公里、文化墙900米、完成建设50方水塔一座……实打实的工程落地了,村民的生活持续向好。”
任记平是罗曲村的五保户,身体一直不好,每逢冷空气来袭,都会引发呼吸困难。“没钱又不识字。”任记平不敢前往医院看病。2018年冬天,薛建宁入户时得知了他的情况,立即带着任记平前往市人民医院就诊,经检查确诊为肺气肿。再回县城,薛建宁在第一时间联系民政部门安排任记平在大宁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类似这样的事儿,薛建宁做了“一箩筐”。 在他看来,“第一书记”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队伍之一,他必须做到能干事、干成事,成为上下沟通的联络人、基层群众的知心人。
就在一个月前,年过八旬的村民冯玉梅和于风莲联名给县委送去感谢信,一一列举了薛建宁在工作中“帮人助人”的实事,信中还提道:“老百姓称他是人民群众的好公仆,罗曲老百姓的贴心人。这三年来,把村里的工作办得有声有色,人民群众非常满意。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的罗曲村,硬化的路面,平整的村道,古朴乡风,独具特色,令人看后顿时眼前一亮。“我们村原来是‘羊肠小道’,现在是水泥路……”薛建宁的一句“我们村”透着质朴,他早已把自己当成了罗曲人。
作为“第一书记”,薛建宁说:“不仅要‘下得去、待得住’,更重要的是要‘干得好’,能够推动美丽乡村新发展。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强班子,带队伍,为村里打造一个讲规矩、守纪律、战斗力强的‘两委’班子。”
在罗曲村,村民勤奋上进,薛建宁还把“以党建促脱贫攻坚”搞得有声有色。村“两委”办公室的墙上,悬挂着党员分类管理表,字里行间详细记录着村组干部党员、在村无职党员,每月工作量化考核的评分,外出流动党员最新工作状况和年老体弱党员身体、收入情况等,这些都经过了薛建宁的重新梳理完善。“乡村要发展,党建是龙头。党建抓实了就是生产力、抓细了就是凝聚力、抓强了就是战斗力。”薛建宁如是说。
眼下,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刺阶段,薛建宁信心满满、正能量十足,他决心在脱贫攻坚的大旗下冲锋陷阵,勇往直前。
记者 祁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