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以前都是从别的厂家买的菌棒,现在咱们把剪掉的梨果树枝条粉碎,给食用菌提供培养基,既延伸了梨果产业发展链条,还节省了成本……”隰县午城镇水堤村“第一书记”郭黎明告诉记者。
5月7日,在水堤村的菌棒加工场,隆隆的机器声中,一根根梨果树枝变成了碎屑后,被运往加工车间;在隔壁的菌棒加工厂房内,消毒设备、制棒流水线等一应俱全。“为了发展集体经济,我们共投资131万元,建了这个食用菌菌棒厂和9个食用养殖菌大棚。”郭黎明说,这是村里开办的第一个村集体企业,每年收入大约在12万元,去年年底已经实现了第一次分红,每户增收400余元。
“干部带头,党员帮扶,群众自立,才能全面提升扶贫成效……”郭黎明说,要想富,党员干部很关键。但是郭黎明2016年刚来到村里任“第一书记”的时候可不是这样,党员活动室内连一个能坐的地方都没有,冬天冷得进不去,夏天热得待不住,每次开党员会人都来不全……为了改善党员活动场所环境,郭黎明先后协调资金9万余元,改善了党员活动场所和文化广场,安装了电脑、投影仪等设备,活动室硬件建设得到很大提升。为了提高党员对政策的了解,郭黎明自掏腰包购买了学习材料,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并培养了两名入党积极分子,群众的脱贫积极性和能动性有了很大提高,创造了“户户争脱贫,全村要摘帽”的良好氛围。
“作为‘第一书记’,必须身先士卒、必须真正的吃透、弄懂‘精准’二字的含义。”工作以来,郭黎明每天奔波在农村第一线,进村入户,嘘寒问暖,问计于民,对全村135户农户所需所求了如指掌。“有22户贫困户享受低保政策,一户享受五保政策,7户享受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政策,6户享受富民贷……”这些数字他顺口就能说出。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郭黎明先后协调资金1040余万元,硬化7.2公里的水泥产业路,改善了交通条件,成为百姓的“致富路”;维修供水塔和铺设供水管道,解决了多年的饮水隐患;维修1.5公里的灌溉水渠,解决了100余亩水浇地没水浇地的问题;新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完成引水上塬灌溉工程,提高了塬面620亩果园的生产条件。在集体经济建设上,村里先后完成了30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建设,发电站已经正常运作,年收入达30余万元;同时引进资金60余万元,实现20余亩土地流转,新建国际标准化渔场一个,进一步实现了水堤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产业是扶贫主渠道,为了确立水堤村产业、推动水堤村发展,郭黎明多次上太原、下襄汾,找专家、寻合作,从技术、生产、市场运营等多方面进行了考察,确立了食用菌种植项目。他还多次到县政府、乡政府和水利等职能部门协调,争取支持。先后协调资金60余万元,建设了食用菌生产基地。同时组织贫困户成立了合作社,吸收贫困户参与,邀请省农科院的专家开展食用菌技术培训班3期,培训村民100余人次,贫困户和村民致富积极性得到了大幅提升,积极参与到了食用菌主导产业生产中。目前,食用菌生产基地运转顺利,成为水堤全村百姓脱贫致富的阳光产业。
在此基础上,村里又把发展食用菌的眼光瞄准在延伸产业链上,经过研究和考察,郭黎明又先后协调资金50余万元,新建了食用菌菌棒厂,不但提高了经济效益、扩大了食用菌全链条生产优势,而且增加了就业岗位,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家乡搞建设,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凝聚力,坚定了脱贫村民集体致富的信心。
“只有奋斗的人生才能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这是郭黎明写在党员生活笔记本上的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话,他将这话写在了本上,也践行在了自己日常的行动中。郭黎明在隰县午城镇水堤村任“第一书记”以来,用实干苦干的精神、创新独特的思维、敢于担当的作风、奋斗不止的理念,带领水堤村群众,共同铺就了脱贫致富的小康路。记者 郝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