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田舍春柳小农庄,提篮采摘满园忙;闲适惬意欢歌笑,晚霞送客染车窗。”这是吉县中垛乡中垛村第一书记张晓琳初到中垛村任职时,看果农丰收时的感受。2018年9月13日,吉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张晓琳被组织选派到中垛乡中垛村党支部担任第一书记。
中垛村位于吉县南部,全村共有518户1518人,辖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共有耕地面积4300亩,苹果面积3900亩。种植苹果是村民的主要生活和经济来源。驻村以来,张晓琳就带领群众抓三基建设、抓安全生产、抓资产核查、抓基础设施、抓文化活动、抓环境整治,并组织村里开展果树技能培训、电商培训……
为群众寻求增收之策
“咱村里,农民的收入主要依靠果园和外出务工。”张晓琳驻村后就开始入户走访了解村民经济来源,近年来由于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果树产量低,群众收入少。张晓琳组织村“两委”成员、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共同研究增加村民收入和应对果树减产问题。他先后联络北京农科院、陕西果业协会、县果树研究所等专家赴村实地指导果树管理技术,传授果园管理技术和预防自然灾害等方面相关知识,提高了广大果农的果树管理技能。
2019年春季,张晓琳又联络县果业中心果树技术员就“倒春寒”防治技术进行指导,并带领广大果农到果园采取挖熏烟窖、灌水、树干涂白、喷施生长调节剂等措施延迟果树花期,降低冻害影响,力争把农民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同时邀请吉县电子商务在中垛村开展电商培训,培训达35人次。
为改善民生努力奔走
“要沉下心来切实帮助解决村里需要解决的问题,真心实意地为村民做实事。”这是张晓琳驻村以来,一直在心里告诉自己的一句话。村里基础设施差,项目少,张晓琳常常驱车往返县、乡进行沟通,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项目和技术的支持。在他的积极协调下,投资25万元北柯榼自然村排水工程和田间路硬化拓宽工程落地,解决了90余户村民的出行和房屋安全问题;投资65万元修建了南柯榼移民新村休闲广场绿化工程,给村里安装了健身器材、太阳能路灯;还修建300立方米蓄水池,完善了基础设施,解决了村民饮水和田间灌溉问题。目前该村正在准备实施投资15万元的北柯榼农民休闲文化广场和中垛村自来水管改造工程。张晓琳的努力奔走带来了一个个民生项目的快速落地,项目的有效实施切实提升了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
在去年的“九九重阳节”来临之际,张晓琳组织村“两委”和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联合举办“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主题联谊会,邀请文化广场九九爱乐坊给老人们送上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为全村38名80岁以上的老人赠送了爱心保温杯,让老人们切实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村里的曹偶子老人,今年75岁,不愿搬到儿子一起住,还一直住这祖上留下的旧房子,儿子儿媳多次劝解无果,寻求村委帮助。张晓琳便到老人家,与她拉家常,了解其内心想法;原来老人是因为不舍自己住了几十年的房子。“旧房存在的安全隐患、与儿子儿媳住在一起也方便儿女们尽孝……”经过张晓琳多次走访劝说,老人最终同意搬到新房去住,他按照约定,与村干部一起帮助老人搬家,受到老人的连声称赞,老人逢人就夸小张书记:“可是个好娃哩!”
为党支部凝聚强大合力
作为第一书记,张晓琳深知要始终把抓好、抓实党建工作为首要责任,他要求自己要做到“三个坚持”:坚持抓班子、带队伍,强化党建“主心骨”作用;坚持抓经济、促发展,发挥致富“带头人”作用;坚持抓服务、办实事,发挥党员之间、党群之间的“连心桥”作用。
面对党支部存在的问题,他主动上门“家访”,与每一位党员面对面谈心谈话,做足思想工作,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就这样通过一次次的“家访”,让党员们的组织观念明显增强了,“三会一课”制度、专题组织生活会制度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得到了严格落实。在他的积极带领下,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显著增强,党员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家访”书记。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张晓琳作为第一书记,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第一书记就像一块磁铁,只有把基层党组织抓起来了,把党员队伍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凝聚起脱贫成效巩固的强大合力。”在谈及自己的驻村工作的经验时张晓琳坚定地说。记者 郝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