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安月琦) 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的关键所在。2018年,我市聚焦产业扶贫,探索出“1+X”产业扶贫支撑体系,在产销对接上下功夫,为产业发展提供各种技术支撑,扶持产业园建设,不断拓宽群众脱贫致富路径。
“1+X”中,“1”是以主导产业为引领,着力解决大多数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具体来说,就是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以干鲜果、畜牧、蔬菜、小杂粮、中药材、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等产业为主攻方向,不断推动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效益化方向发展。同时,重点支持和鼓励贫困户以土地流转、合同订单、股份合作等形式,参与产业发展,完善“到村到户”利益联结机制,分享产业发展红利,促进绝大多数贫困人口持续增收、稳定脱贫。“X”是以其他特色产业为补充,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多元发展,拓宽群众增收脱贫致富门路,着力解决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目前,吉县苹果、隰县梨、永和红枣、汾西肉鸡、古县核桃、安泽中药材、浮山小米等特色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为县域经济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一年来,在“1+X”产业扶贫体系下,我市产业带贫人数不断攀升,全市662个贫困村村村有脱贫产业,贫困人口已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带动主体增长势头良好,截至2018年12月10日,1041个企业(合作社)带动脱贫产业发展,全市有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村数达到449个,占到建档立卡贫困村总数的67.8%,比2018年省定目标高7.8个百分点;超额完成我省组织实施的“8311”重点产业扶贫项目,地道中药材、优质特色蔬菜、鲜食马铃薯等项目推进顺利。
产销对接是脱贫产业发展的关键。2018年,我市广搭产销对接平台,拓宽了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的新渠道。举办了一系列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进社区、进景区活动。省旅发大会期间,我市专门在华门景区开辟了“一县一馆”展区,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成为馆内的精品,深受游客青睐。
此外,我市积极参加展会展销推介,全国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行动启动仪式、山西特色农产品北京展示展销活动、第三届中国-东盟农业国际合作展会、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大会、全国“双新双创”博览会等活动,都有我市农产品的精彩亮相。
通过我市举办的各级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进一步提升了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知名度,拓展了产品销售渠道,带动了贫困户增收。电商营销也成为农产品外销的新渠道,为贫困地区农产品营销插上了“翅膀”。
技术是支撑脱贫产业发展壮大的动能。2018年,市、县两级多次组织水果、蔬菜、养殖等相关产业技术专家,采取电话咨询、现场指导、实地授课、结对帮扶等形式,为贫困户传经验、讲技术,真正让他们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全市共举办脱贫产业发展和致富带头人培训班400余场次,培训贫困人口3.5万人次。通过观摩、培训、指导等有效形式,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和致富带头人,进一步提升了贫困村产业发展能力。
产业园建设是脱贫产业兴旺的新引擎。2018年,我市大力支持贫困县有机旱作农业园区建设,扶持贫困县打造产业园区,鼓励贫困县探索扶贫产业园区发展新路子。多个县(市、区)走出了符合当地特色的新路子。特别是隰县下李乡以“三起”促“三变”,即资源整合起来、产业发展起来、农民组织起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7个贫困村联合建起了20个食用菌棚,吸收300余户贫困户进棚务工,50余名长期工人均年收入2.4万元。
除此之外,我市还大力支持贫困县创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目前,吉县通过有机苹果认证3.5万亩,已成为山西省首批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在继续打造吉县、大宁县、隰县国家级、安泽县省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同时,我市重点打造了汾西、永和两个省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力求更多的农产品走出国门,融入“一带一路”发展。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