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我们大学的音乐班搞得可好啦!”“傅大哥是我们音乐班的‘掌门人’!”“傅大哥真了不起,已经在这儿免费教学11年了!”……1月25日,霍州市老年大学音乐班学员韦国民和同学们在微信群里道出了心里话。
韦国民口中的傅大哥,就是霍州市老年大学音乐班76岁的教师傅瑾璧。他为何免费授课11年?是什么让他如此痴迷?近日,记者走近这位“拼命三郎”,了解他的音乐人生。
用真诚书写奉献
当天上午,记者来到霍州市开元街道新建社区傅瑾璧的家,听他讲起了与音乐的情缘。
傅瑾璧1946年出生,受擅长音律母亲的影响,他从小就开始学习二胡、小提琴等乐器。长大后,虽然工作繁忙,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热爱,先后跟着一些行家学习。慢慢地,他的吹拉弹唱都得到业界人士的肯定,并时常应邀参加一些演出。因为对音乐的酷爱和执着,大家戏称他为“拼命三郎”。
2005年,傅瑾璧从霍州市盐业公司退休后,先后受聘于灵石县南关小学、石柜小学,霍州市源头小学、下王村小学,免费为孩子们教授二胡,期间他还为各校组建了乐队。他说:“我要让山区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样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领略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2009年12月,在霍州市老年大学副校长梁红旗的邀请下,傅瑾璧来到霍州市老年大学任教。不一样的是,他得自己招生、自己建班、自己上课。
没有学员,傅瑾璧就下乡做宣传、搞调研,好不容易才说服当时年逾60的韩生贵成为他的第一个学员。之后,张新宇、郭德武等6人相继加入,这7人便成为该校音乐班的第一届学员。
这些年来,傅瑾璧没有因事、因病耽误过一节课。“每天早出晚归、吃饭不规律,还常常忘记吃药……”每次上课前,总有学员放一杯开水在讲桌上,可他从来不喝。朋友劝他,喝水耽误不了多少时间,他却说:“喝水就要上厕所,我一离开讲台,大家的注意力就不集中了。这样浪费时间,影响排练。”
俗话说,“教学相长。”傅瑾璧边教学,边研究老年人学习乐器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写教案、钻研教学方法、拟定教学计划、制订学员守则等,并写出8000余字的教学体会,总结出一条适合老年学员的教学经验。
“7人、28人、52人……”在傅瑾璧的努力下,学员人数逐年递增。从零起步,现已成立了二胡班、弹拨班、葫芦丝班等5个班,让600余名学员圆了音乐梦。
用行动诠释担当
“拉二胡时,食指和中指要稍微分开点,不然影响弹奏。”“弹奏时不要只盯着古筝。”……1月26日22时,傅瑾璧在网上为20余名学员逐一指导完后,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躺到床上,结束了一天的教学任务。
受新冠疫情影响,一年来,霍州市老年大学一直停课。为了不让学员“断粮”,傅瑾璧专门开设了音乐网课,一对一进行辅导,忙得不可开交。
每次有学员求教时,傅瑾璧都会认真指导,网课期间更是如此。在他家的餐桌上,摆放着一摞音乐课本,一摞红旗本。他指着摞在一起的12个红旗本说,“这里面记录着我和学员的千余条问答,也是我和学员加深感情的见证。”
翻开一个个问答本,记录得整齐而详细。看得出来,傅瑾璧是一个特别认真的人。对此,他的女儿深有感触:“这些都是爸爸的宝贝,他总是不停地翻阅、整理、归纳,可认真啦!”
傅瑾璧的教学不光是认真,还新颖、生动、活泼、有趣。“傅老师以学员为本,他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每次总会把所教曲子的背景、意境、曲风、创作思想作详细讲解,还经常邀请一些专家来校授课,让我们受益匪浅。”学员房青山说,“遇到傅老师,真是我们的福气!”
“老年大学有老傅这样敬业的人,根本不愁音乐班搞不出名堂!”梁红旗边说边伸出大拇指。
用音乐传递关爱
傅瑾璧是个多才多艺的人,集吹拉弹打、声乐、表演、编排于一身,他常常组织学员走进军营、养老院等地演出,用传统民乐温暖百姓、鼓舞人心、传播正能量。
“天使的身影,我看不见你温柔的面孔,却看得见你美丽的眼睛……”1月初,傅瑾璧带领百余名学员,来到霍州市人民医院,为医护人员奉上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表达了他们对白衣天使的敬意。
11年来,傅瑾璧上了4000多节音乐课,组织对外宣传演出100多场,辅导学员600多人。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一切都是义务的。其实,傅瑾璧和老伴儿身体都不好,生活也并不宽裕。曾有学员提议,按报名人数收取一定的学费。他却说:“如果向学员收费,工作性质就变了,就背离了我的初衷。只要老伙计们开心,我就开心。义务教学,我无怨无悔,我热爱这份工作。”
傅瑾璧的言行影响着学员们,于是,韩生贵义务为大家抄写歌谱,弓祖德把万余元的复印机搬到教室,每次演出时陈兰有都拿着自家的摄像机摄像……大家共同唱响了新时代和谐曲。
看着傅瑾璧整天忙不停,老伴儿靳福英虽然心疼,但仍默默支持,“我们这么大岁数了,只要他高兴就行。”对此,傅瑾璧愧疚地说:“我不是合格的丈夫,也不是称职的父亲,但只要能让蜗居在家的老朋友们走出来、跳起来、唱起来、动起来、乐起来,我愿竭尽所能。”
记者 郭秀婷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