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卫
随着春节临近,各地“两节”文化活动方案纷纷发布,在传统的挂灯笼、贴春联的基础上,各种文化活动轮番上演,特别是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民俗活动诸如上党地区的铁礼花、八音会、潞安鼓书等,将己亥年的春节、元宵节安排得满满当当,精彩纷呈。
五千年从未中断过的中华文明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每一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基因。清明节对先人的缅怀和祭奠,是我们对生命代代传承的敬畏和感恩;端午节龙舟遥寄粽叶飘香,是对爱国情怀家国精神的极度敬仰和崇拜;中秋节指月为誓家家团圆,是对美好生活的极度向往。而春节和元宵节,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各种文化的集大成者,普天同庆,全民皆欢,按照传统习俗,从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开始,每天都有新内容、新习俗,直到正月十五全民出动赏花灯、演“故事”,达到高潮,才渐渐平息,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节奏中去。
这样的节日庆祝活动延续了几千年,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随着“西风东渐”,在西方科技传入我国的同时,西方文明也裹挟在一起全面涌入。也许是传统文化千年亘古不变的节奏让当时的年轻人失去了欣赏的热情,当西方文明以一种从未见过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时,许多年轻人欣喜若狂,热情接纳,于是,感恩节、圣诞节、复活节、情人节等等名目繁杂的西方节日开始全面流行,再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商家的借机炒作,一时之间,中国的传统节日成了“吃吃吃”的代名词,而西方节日则成了浪漫、新潮的新宠儿。
如果从客观和历史的角度看,这种现象很正常。改革开放打开国门,我们才看到世界的精彩、文化的多样,而对各种文化的兼收并蓄,本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当西方节日的新鲜感渐渐不再,当一些西方节日也被我们同化,变成商家借机敛财的摇钱树之后,人们转过身来才发现,中国的传统节日正如陈年老酒一般,显示出极其醇厚、悠远久长的味道。
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开始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和元宵节做着最后的准备,许多忙碌了一年的大姑娘小媳妇正在一遍又一遍地排练着喜庆的秧歌,各种造型的灯展已经开始铺排,要从正月初一展到正月十五,各种民间的舞龙舞狮者更是邀约不断,琢磨着演练出几套新的动作。而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年俗活动也有了新的表现方式,五彩炫幻的灯光秀、各种类型的科技展,让传承了千年的年文化有了新内涵。而年年被吐槽,却年年精心准备着的央视春晚,也已经演变成新的年俗,陪千家万户度过一年又一年的除夕之夜。
就让“过年”这个陪伴了我们几千年的习俗,继续陪着我们,一年又一年地传承下去,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过年”这个全民狂欢的平台,继续演绎下去、精彩下去,让13亿多中华儿女在普天同庆中感受岁月静好!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