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祝年】串串年节 浓浓年味

2019-02-12 09:20:3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中国古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之说,确实是这样。同属晋南的临汾和运城过年习俗就有别。临汾河西正月初二人们穿上新衣给亲友拜年,而运城临猗这天人们穿上白衣上新坟,习以为常。

  我是82岁的过来人,对解放前后、改革开放前后的迎新过年有切身经历。时下虽多方面同昔日不一样了,但盼年,大团圆的心情仍很浓烈。现按年味顺序,从八个节点,将活动内容简述如下。

  冬至 廿四节气之一。我认为最早的年味应从冬至始,有民谚和古诗作证——“大雪河封严,冬至当日还”“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这天,人们习惯吃饺子,“吃饺喝热汤,不怕耳朵生冻疮。”吃饺子不正是过年的味道吗!

  腊八 人们常说: “过了腊八就是年。”虽离大年还远,但人们期盼过年的心情可想而知。这天,人们有喝腊八粥的习俗,各种豆类、米类,加上莲子、桂圆、红枣、花生米、核桃仁等,家家都会煮上一大锅,全家品尝,寓意喝了腊八粥,开春有劲头。

  小年 “三星高照,新年来到”。腊月廿三是小年,这天要办两件事,即白天大扫除、黑夜祭灶官。其后的时间和营生是这样安排的:

  腊月廿四:准备纸墨笔写对子,先邻居后自己。父亲是老知识分子,写得一手好字,我长大后接了班。

  腊月廿五:捡豆子,磨豆子,做豆腐,渣喂猪。

  腊月廿六:赶集市、办年货、割年肉、备年酒。

  腊月廿七:磨刀子、亲公鸡、备火锅子、擦酒氽子。

  腊月廿八:做年馍、蒸年糕、挂年画、贴窗花。

  腊月廿九:备好油,请能手,搓错子,炸麻头。

  除夕 “小寒大寒,杀猪过年”。这两节令一过就到年根了。大年三十的事仍有很多:为初一准备好新帽、新衣、新鞋; 剁馅子、包饺子、准备年夜饭或初一早饭;备好蜡、香,给大小香炉装上新沙,祭品分门别类;大人、小孩守岁,一夜不睡,要忙活到响炮接神。正是: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春节 小时候一到过年就念道:“梆梆梆,年到啦,麻头撒子炸下啦;穿新衣、戴新帽,吃了煮饺砸核桃。”大年初一,家家户户要燃炮迎新、接神、祭祖、祭天地。北宋王安石《元旦》诗云: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上中学后,每年还要端详品评各家春联。正月初二到正月初四,要去亲戚家拜年,姥姥家、叔叔家、姑姑家、舅舅家、姨姨家,一家也不落下,孩子们得到的压岁钱,正好成为买学习用品的开支。

  破五 旧俗指农历正月初五,真正的春节大年到今天就基本结束了。民俗有规,今天收祭品。出嫁的姑娘今天要回娘家与父母团聚,全家人在一起吃臊子面。过去村民不出门,一心搞红火;现在过了初五,有的上班、有的开门营业、有的外出打工。

  灯节 即正月十五元宵节,民谚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之说。这天人们要挂灯,晚上逛灯、猜灯谜,遇上下雪就出现“雪打灯”现象。人们习惯在这天吃软米面油糕或滚汤圆、吃汤圆。也有一些乡镇要组织各村庄的社火比赛,包括锣鼓、花鼓、高跷、抬阁、跑竹马、划旱船、耍龙灯、扭秧歌、跷老爷等,最后评上一、二名的村庄要进城表演。

  记得我十岁时,是村上闹社火著名的单人花鼓手,有四个女孩打斗锣。赛前要随社火转四村,观众要我敲一回时,我就专打“逛灯曲牌”,很受欢迎。春节期间,我还是村业余剧团的演员,演过《小女婿》。老伴六、七岁时,是村上抬阁小演员,穿上古装扮演过《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开心的是进临汾城表演回来后,村上要发花生、糖块,以示奖励。

  添仓 民间习惯把正月二十叫添仓节,这天人们要把家里的米缸、面缸、水缸都添满,以示人寿年丰,年年有余。当天的主要活动是晚上观看焰火表演和做春卷、吃春卷。俗话说: “吃了二十的白股架(卷卷),安分守己做人家。”寓意着各路人马都要踏上征程,奔赴工作岗位,安心做自己的事业。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到什么时代看什么戏。现在,在电视里什么地方的热闹红火都能看得到,什么级别的文艺节目也都能欣赏到。好在村里的威风锣鼓队恢复起来了,希望传统社火也能继承发展起来,为村民提供春节文化大餐和精神享受。(王怀恕


     

责任编辑: 吉政

上一篇: 【网络祝年】最暖“回家年”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