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在临汾,博物馆里过大年已渐成新年俗

2019-02-19 08:47:2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新春佳节何处去?博物馆里过大年。

  2月9日,大年初五,春寒料峭。

  上午10时,临汾博物馆里已是人流涌动。

  “小朋友,你知道什么是‘合叶’吗?”在“千秋平阳”展厅,公众服务部讲解员闫晓斌指着玻璃展柜里的一件铁制构件,俯身询问7岁的张凌恺,得到了摇头的回应。

  “来!”闫晓斌快走几步,指指展厅出口木门的连接处说:“瞧,这就是合叶,用来连接门和门框,其实咱老祖宗两千多年前就发明了。”小凌恺听后恍然大悟。

  穿行在馆内的四大专题展厅,一件件精美的文物、一段段久远的历史,在闫晓斌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讲解中活灵活现起来。

  小凌恺的妈妈张丽云对这样的讲解很是满意:“这个博物馆浓缩了咱们临汾历史文化的精华。过年走完亲戚,我就陪爷爷、爸妈和孩子一起来到这里。听了刚才的讲解,我们对家乡的‘前世今生’有了大致了解。博物馆里过大年挺有意义的。”

  游客张丽云并不知道,一家人“博物馆里过大年”的美妙体验背后,浸透了闫晓斌怎样的辛勤汗水,以及他和他的同事们怎样的默默坚守。

  今年34岁的闫晓斌有过留学日本的经历,本来学的是电器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后曾在太原一家软件公司做过日文翻译。因为对历史情有独钟,2018年经过考试、培训,他来到了即将开馆的临汾博物馆。为了能胜任博物馆讲解员这份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闫晓斌比别人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补足文物常识的短板,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半年来,他如饥似渴地翻阅了相关专业书籍,《国宝档案》《探索·发现》等更是必看的电视节目。

  2019年春节是临汾博物馆正式开馆后迎来的第一个春节,闫晓斌和同事们都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时光。“像我们馆有12个讲解员,这几天平均每人每天能接四到五波客人,一趟下来得一到一个半小时。虽然在这里工作,但父母和媳妇都还没来过,即便来了也没时间招呼……”稍事休息后,闫晓斌又抖擞精神,准备接待下一波游客了。

  有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临汾博物馆迎来一个又一个参观高峰,大年初一9631人次、初二10081人次、初三9479次,初四更是达到了11920人次……6天时间累计接待游客6.5万多人次,而这些数字还不包括无需凭票入馆的儿童。

  据馆长狄跟飞介绍,根据市委、市政府安排,今年春节期间临汾博物馆推出了“华人老家 幸福临汾”系列展览活动,其中包括“万里茶道看晋商”“石韵·文化·生活”两个展览和临汾相关文化系列公益讲座,以此深度解读临汾地方文化,丰富了全市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为了应对春节期间游客参观高峰,该馆节前就组织全体人员进行了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实操演练,制定了消防疏散、文物防盗、防暴恐袭击等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此同时,与公安、消防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全员上岗,成立了通讯联络、灭火行动、安全救护、疏散引导、后勤保障等六个行动小组,确保参观游客及文物的安全。

  在临汾,博物馆里过大年已渐成新年俗。而这一悄然变化的背后,是人民群众追求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表现,也是临博人奋战在节日一线的执著坚守。

  记者 孙宗林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