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张建国: 当好人民代言人

2019-11-27 09:27:2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编者按:在举国上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省选出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光荣地获得了“共和国勋章”。这是申纪兰同志长期坚守初心、努力奋斗荣获的最高荣誉,是全省人民的光荣。为充分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引导我市各级人大代表以申纪兰同志为榜样,更好地履职尽责、发挥代表作用,从今日起,《临汾日报·人大专刊》将开设《向申纪兰学习,做人民好代表》代表风采专栏。记者将深入我市各级优秀人大代表工作履职的地方,采访他们立足本职工作、为民服务的生动故事。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细细梳理张建国的人生履历,竟如这句诗般贴切。

  张建国对家乡尧都区贺家庄乡东下庄村的记忆从5岁开始,1966年,他跟随原本在太原工作的父亲来到这里,度过了10年的孩童时光。

  1979年12月参军入伍,2004年12月退伍转业。转业后他就在广州创业,生意做得有声有色。

  2007年,为了达成父亲“回村看看”的心愿,张建国在时隔31年后,再次回到了东下庄村。

  土路、土院、土窑洞,不通自来水,照明仅用10瓦的灯泡,靠天吃饭……村里的状况深深刺痛了张建国。“帮帮大家吧。”父亲对这个敢闯敢拼的小儿子有了新的期待。

  2008年5月,张建国成为东下庄村的党支部书记,同年12月村委会换届他又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一直干到现在。

  在基层工作期间,2013年张建国成为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2018年成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有一种担当叫“干出名堂来”

  “开弓没有回头箭,干就要干出个名堂来。”张建国骨子里有军人的血性和担当。回村后,他首先考虑的事情就是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面对村集体无任何经济来源的情况,自己垫资修路、建生活饮水池,改善了出行难问题,让村民喝上了放心水、方便水。

  紧接着,张建国又对村里仅能牛马通过的农田小道进行了加宽、硬化,把小块地整成集中连片的大块地。他自己出资30多万元在村里建起了农机站,让这个原本偏僻落后的小村子也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耕作。

  多年来,东下庄村没有水浇地,村民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粮食难有富余。“不是不想浇,实在是没钱,从河里抽水要买泵、买水管,划不来。”村民张朝花道出了当年的窘境。为此,2010年张建国又出资铺设了9公里浇水管道,可满足近1000亩地实施灌溉,让家家都有了水浇地,粮食产量大幅提升。

  经济发展,产业先行,关键在人。张建国回村后对村里人口情况摸了底:村里50岁以下的劳动力为零。啥产业需要的人力少?张建国动起了脑筋,经过多方考察,他把目标锁在了核桃树种植上。“当时谁家也不肯带头干,怕亏本,怕干不好。”为此张建国又绞尽脑汁想办法,他把村里的300亩荒地整成耕地,种上了核桃树,由村集体代管4年,开始有收益后,村民用自家不种的荒地置换种了核桃树的地。这样的“买卖”对村民来说稳赚不赔,而张建国也有自己的盘算,作为东下庄村的当家人,他要为村集体多思量。于是,张建国继续对置换回的荒地进行整治,开发利用,用于村里修路占地、集体耕种等。现如今,东下庄村集体已发展核桃树种植500亩,挂果后将成为村集体一笔不小的收入。

  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年更比一年好。11年来,张建国累计拿出300多万元投入到东下庄村的发展中,在他的带领下,东下庄人的日子越过越有了盼头。

  有一种誓言叫“活出精气神”

  在东下庄村平坦的垣面上,一排排红铁门、白墙面的院子规划整齐地延伸开来,一幅新农村气象跃入眼前。

  78岁韩金香老人的家就在最后一排。“8年前搬进来的,条件比原来好多了。”老人边说边把记者引进了家门,卧室、厨房、客厅分开,地上还铺了瓷砖,冰箱、电视、电磁炉等该有的家用电器都有,老人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村里每年给老年人发钱,再加上养老金、低保,钱够用了,挺知足。”在韩金香家串门的张金风老人也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这几排都是建国回来后慢慢盖起的新房,他给村里办好事,大家都感激他。”

  从人人质疑到人人信服,对张建国来说,要当好东下庄村的当家人,凝人心、促团结的工作显得尤为紧迫,“要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唤起村民对村集体的热爱。”

  “说得容易,做起来真难。”张建国记得,刚开始开党员会议、村民会议,迟到拖拉、借故不来是常态,会上大家常常为个人利益互不退让。会后,烟头、痰满地都是,污秽不堪。

  “要赢得民心,我就不能有私心,党员就要发挥表率作用。”为此,张建国从抓村“两委”班子入手,始终把加强农村党建工作放在首位。村里重大事务全部用《村务简报》的形式公开。修路、引水、整地……班子成员、党员带头干活,主动让出个人利益。规范会务制度,大家少拍拍桌子,多想想办法。

  如今东下庄村的各种会议,没有迟到早退的,少了胡搅蛮缠的,大家自觉遵守会场规定,地上再无一个烟头、一口痰。

  抓两头、鼓励中间,让孩子有学上,让老人老有所依,让年轻人记得乡愁,多回村看看,多年来张建国通过一桩桩一件件实事把东下庄村人的心拢在了一起。

  2007年年底,张建国就动员自己的亲戚朋友捐资捐物,成立了东下庄村互动协会,来解决村里的诸多实际问题。这些年来,学生上学的鼓励金、70岁以上老人的生日祝福金、生病或有困难村民的资助金、解决村里基础设施突发问题的保障金等都由互助协会出。令张建国欣喜的是,去年村里有12名年轻人也加入了互助协会,今年又增加了4名。

  “村兴我荣,村衰我耻”“穷不穷志气,富不丢精神”“依法治国,以德兴村”“敢担当才会谋发展,有行动定能圆梦想”,张建国在任4届,每届都要把村里的标语换一换。“这些标语是动态变化的,是东下庄村精神面貌转变的真实写照。”

  有一种承诺叫“为民献良策 ”

  2013年,张建国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人大代表。

  “代表不仅是‘代言人’,还要是‘敢言人’‘敢为人’。”2013年,张建国参加全省均衡教育情况调研,调研中他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许多学校的阅览室没有农业方面的书籍杂志,时尚、科幻类杂志倒是不少,中学生不会背二十四节气歌,甚至分不清韭菜和小麦的区别,让人揪心的是这些学生中来自农村的孩子不在少数。”随后在调研陈述中张建国这样说,“中国是农业大国,任何人尤其是学生不应该忘记农业是第一产业这一根本,学校教育导向忽略农业方面知识的传授是非常不可取的。”

  多年来,张建国一直在极力反映基层建设经费少、设施不完善、干部待遇低等问题。

  2014年提出“为农村没有担任或没有连续担任过主官的‘两委’其他成员提供津贴,确保一线农村干部的待遇有所提高,最大限度发挥农村‘两委’干部的作用。”

  2015年提出“提高农村基层组织活动经费,落实专项资金用于农民的学习。”

  2018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后,张建国继续为农民发声。

  “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路上,要大力度改善贫困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党和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制定专项政策,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档升级……”

  “在贫困农村,首先要解决留得住‘人’的问题。贫困农村的软硬环境发展都不充分,留不住年轻人。从贫困农村脱贫、脱贫后的巩固这个长远方面来考虑,必须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

  从2013年起,张建国共提出各类议案建议40多份,参与涉及农业、教育、医疗、信访、扶贫等多领域调研活动,用一次次深入基层的实地调研,一份份干货满满的议案建议履行着“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记者 李卫红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