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樊习一君与众弟子举办“师生书法展”,作为习一君的同庚、且交谊数十年的老友,理应写点什么。可转念一想,我于书法是门外汉,写一位久负盛名的书法大家,简直是在仰望一座巍峨的高山,很难看清山中的瑰丽景致。然而既已应承,就以《门外仰山》为题,硬着头皮写吧。
案头有介绍习一君的书。内有董寿平、姚奠中、陈玉龙、张荣庆、林鹏、张传凯、朱以撒、陈维崧、姚国瑾诸名家的经典评论,现摘录如下——
樊习一传统功力不凡,小楷有晋人风韵,有钟繇气息,大字富有“三石”遗风;习一书艺,正入变出,已达此境界;稳健朴实,赏心悦目;不饰造作,自然脱俗,结构简练,线条净化;其书文思并茂,寄托遥深,艺论骈列,众彩纷呈,引人入胜;可谓神完气足,人书俱老,诚书林之佼佼者也……
名家之述备矣,吾复何言?忽然想起习一君的几个斋号,一曰“可追堂”,二曰“习之草堂”,于是,由此写起。
楚地多才俊,河东出书圣,平阳聚丹青。习一君1940年生于河南潢川,潢川属楚地,史上名人有战国春申君、元朝诗人马祖常等。习一君自幼受其父耳提面命、读书背诗,喜欢上了写字,七八岁时,其父让他随大姐回祖籍河东安邑(今夏县)生活、读书。河东乃晋代“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导师卫夫人故地,这里,历代书坛圣手如云,这也影响了爱好书法的樊习一。23岁时,晋南专区选调人才,他被调到地区展览馆。
潢川、河东、平阳,豫俗、楚风、晋韵,孕育出无数文化艺术英才。也正是这三块风水宝地、艺术摇篮,“摇”出了一个久负盛名的国家一级美术师、一个大名鼎鼎的书坛耆宿——樊习一。
书法佳境 天勤互有
说到习一君的书法成就,我宁愿相信人的天资是从娘胎里带来的说法。若无天资,纵然跳进墨池,终究是个木然的字匠而已。
习一君熟读《书谱》,深谙各种书体兼擅之道,力避“专工小劣”,而致“博涉多优”。20世纪80年代初,习一君已是欧柳颜赵、真草隶篆、诗书画印俱备的书家。他已从仿郭沫若阶段突变出樊氏自家面目,一笔一画,如悬针垂露,圆浑流畅;一点一撇,似碎裂飞云,锋藏心力,筋骨俱备。索字者渐伙。
1985年夏末,临汾地委组织部在曲沃、侯马举办书法雅集,习一君与我一同受邀。首日,特推举习一君开笔并作书法演示,书案边挤满了书法倾慕者,只见习一君一口气写了20余幅,竟无重样。写到兴浓时,习一君运足了气,蘸饱了墨,振臂一挥,特意给我写了一张遒劲雄健、浑厚洒脱、奇光四射的条幅:
文章负奇气,怀抱多正思。
我喜不自胜,众人更是羡慕不已。我知道,这是老友对我的鼓励与期许。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习一君夫子自道?书道朋友们看得大为惊叹,时任曲沃县书协主席李耀星说:“见过多少名人作书,写时总是掏出《书家必备》的小本子,边看边写,有的还常常写错。而樊君肚子里有货,一气儿写了这么多,全都出自心底,并无雷同,真了不起!”
习之不辍 来者可追
“肚子里有货”,是对习一君文化底蕴深厚的赞誉。然而,习一君深有自知之明,他常以此生未进正规大学而抱憾,决心“狂补”知识,于是给自己起了个斋号:补斋。
“补斋”之外,还有两个斋号,一曰“习之草堂”,一曰“可追堂”。这斋号,既表达了他立志苦学的决心,也表达了他求新求变、追寻先贤、加强人格修为的强烈意愿。
习一君不满足于作书总抄写古人诗词名句。1987年10月,他应邀去浙江参加“兰亭笔会”雅集。主办方在当年王羲之曲水流觞的场地,仿照当年的方式,每位书者坐在水畔边赏景,酒盏漂到谁跟前,谁就即兴赋诗作书。首番,前几位名家先后见酒盏而赋而书,及至酒盏流到习一君面前,他一时语塞,只好罚酒“先过”。第二轮,又无诗而过。第三次,见酒盏悠悠漂来,终于诗兴喷发,脱口而赋一首五绝:
兰亭论书事,少长喜相逢。
流觞三杯过,无诗愧吾生!
书罢,主持人展纸朗诵一遍,满含激情赞道:山西樊先生谦和儒雅,写得尤为切题,且入韵合辙,文句流畅,真是诗好、字好!
这次雅集,是难忘的一课,习一君的书风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接着在北京一次会上,听著名女书法家林岫呼吁:文学是人文乳液,是一切艺术活动创作的基础。书画家要加强文学修养,不能只练技艺而腹无酝酿。林岫说:“诗性是一切艺术的源头。不能自作诗词的书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更不可能成为大家。”
林岫女士这段振聋发聩的讲话,习一君深有所感,暗暗告诫自己:决不做一个“文史不通,下笔空空”(启功语)的书法家。他日夜读诗觅句,苦苦追寻书境的诗意,练手技之前,先酝酿诗情画意,做到意在笔先,情释笔端。他忘情地苦读不辍,往往读至通宵,不知东方之既白。在读书过程中,他还练习写诗填词,写的多了、熟了,便可集腋成裘,厚积薄发,书风随着诗词涵养而悄然发生了新的飞跃。迎奥运会、党的纪念日、长征纪念日等国家重大活动,或地方上有什么新生事物,或为同道作品书写跋语,他都以自作诗作书。
2000年9月,习一君与山西省两位名书家赴日本琦玉县参加中日友好书法交流笔会。那天,中日双方各出三人,赋诗作书。日方三人一一作罢,轮到中方三位依次作书,前两位书写的是中国古诗名句,轮到习一君,他环顾现场,见有不少小学生在场聆听。于是有感而发,即兴赋诗作书云:
苍松岁已暮,新苗倍觉亲;
墨缘传万代,栽培后来人。
日方主持人兴奋异常,举着习一君的书法,先用中文朗诵一遍,又用日语作了解释,在场人无不动容!
兰草成行 坚贞自抱
习一君在书法界名声大振。1983年行书入选“中日书道百人展”,1984年小楷入选“全国第二届书法篆刻展览”,1985年小楷入选“国际书法展览”,1986年草书入选“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书法作品被收入《国际书法展览作品精选》和《中国当代书法作品集》等书。传略及作品收入《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古今书法家辞典》等多部辞书。诸多作品为国内多家博物馆(院)及多处人文胜地收藏。著有《樊习一书法》《樊习一书法艺术》《樊习一书法精品选》等作品集行世。
人到中年,习一君头上的光环日渐增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评审委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西师大书画研究所客座教授,临汾地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地区书画院院长、临汾市博物馆首任馆长。
秋风响梧桐,自有凤来栖。由倾慕而投其门下学书的人与日俱增,有地市级领导干部、省部级官员,更多的是工农商学兵百姓草根书法爱好者。
习一君常拿自己的学书经历与体悟,向有志于书道的学生们讲述要旨:书法,不是简单的写字,它是写心写情写意,是写人生,写自己一生的思想境界,字里行间,点划撇捺之中,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人品、修为。做字先做人,“天生我材必有用”,要做对社会有用的好人。从抄写古诗名句始、到书写自作诗的过程,就是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蓄养浩然正气,就是蓄养中国传统文人的书卷气。
在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选中,习一君捧回兰亭教育奖奖杯,成为14名教育奖中唯一非专业院校教师而获此殊荣的书法名家。山西省书协原主席赵望进先生称赞,“樊习一既是一位风格多元的书法家,又是一位桃李成荫的书法教育家”。原省书协副主席、著名学者柴建国先生赋诗赞曰:
不设藩篱习一生,赢来名动古尧城;
束脩无取传薪火,白雪缫城桑又青。
习一君倾心书法教学凡数十年,在临汾乃至山西培养书法人才,早已是桃李满园。弟子10余人,再传弟子数十人。其中,有很多弟子成长为临汾书坛翘楚,有数十位弟子、再传弟子加入了中书协,还有的加入了省书协。很多人的书法作品刊登在各大媒体,在各类展览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有的出版了作品集。
习一君年届八旬,面颊清瘦、精神矍铄,原本浓密的黑发脱落不少,似乎已化成锦毫,束作如椽金笔,用来写字了;而今视觉时有模糊,但写字依然苍劲有力——那是他在用心写;演讲时声音依然爽朗,思维清晰,口齿爽利——那是他在用学识讲;他那篇两千余言学书《自序》,文采焕然,句句锦绣——大家风范,赫然显现!看他的奕奕神采和不凡气度,谁敢说这是年届八旬的“云雾山中老人”?这也正应了习一君说的:文化养人、诗词养人、书画养人、仁心养人。
诚哉,斯言!
行文至此,我也效仿一下古人辞赋笔法,来个“乱曰”: 观夫云雾山中老人兮,师者一也,坚贞还自抱,笔底识锦;展乎既滋九畹些,耘者众矣,芝兰已成行,纸上飘香。
通常,行文至“乱曰”,就是尾声了。但这次不同,尾声余音还在缭绕,就得到一个大喜讯: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于2019年10月22日上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日月光华——当代书坛老一代代表性书法家作品展》,全国共邀老书法家120余人,山西的习一君荣光在列,并与京师书家巨擘一起剪彩。
京师载誉归来,习一君的八大弟子范珍明、李寅生、王吉成、张云岗、李朝阳、亢金马、贾岩鸿、贾双平,还有后八大弟子樊金平、杨冯虎、张忠民、刘安建、遆诚、张增瑞、陈刚、曹全顺等以及再传弟子们,共同举办了一次规模宏大的师生书法展。银河北斗引天路,八方众星照地明,看到这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仿佛步入诗情画意的佳境,如沐春风,如品香茗,令人陶醉。
末了,我也凑个热闹,诌一首小诗,算是对同庚八秩寿诞的祝贺,同时,也对这次师生书法联展鼓掌礼赞:
可追斋里追古贤,习之草堂写幽兰。
情洒晋地磨铁砚,气薄尧天洗金椽。
东海流水仰高寿,南山云雾聚墨缘。
桃李峥嵘放异彩,春满书苑赋人寰。(宋希祥)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