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我市水利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一川清水、两岸锦绣”优美景观再现,大水网调水工程星罗棋布,高标准防汛减灾让河流欢腾奔流,兴水惠民助力脱贫攻坚……成绩令人瞩目,变化振奋人心。
汾河临汾段旧貌展新颜
70年来,一代代临汾水利人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用肩挑手提、人海战术完成了一座座水利工程,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极短的时间建设了汾河百公里石坝,水利部称这项工程为中小河流治理的典范。
2007年从市水利局副局长岗位上退休的魏三果对记者说:“1997年成立了指挥部,进行汾河河道治理。那时连推土机都不多,大家肩膀扛、双手抬,大会战时,单位干部职工、部队官兵、学校师生及沿岸群众集体上阵,最终完成了疏浚、建坝、植树、造田等工程,全面解决了汾河临汾段洪涝灾害,为河流治理提供了临汾经验。”2000年,省委、省政府一年两次分别在我市召开了“全省汾河治理现场会议”“全省实施农村饮水解困现场会议”,推广临汾经验。
如今,依托治理工程完成的各县汾河公园景区呈现出“一川清水、两岸锦绣”的优美景观,成为市委、市政府及各县着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全面加强了水环境保护工作。
在河长制基础上,我市创新机制,在全省率先设立了“河长+巡河员”管理制度,设立巡河员1081名,赋予10项职责。在每日巡河工作中,累计发现、处理问题近3000个,形成了河长统筹落实、专职巡河人员日常巡查的新局面,各级河长累计巡河7万余次。
启动流域生态恢复与保护、河道治理等工程数十项,持续开展了“黄河采砂专项整治”“清河”“清四乱”等专项整治行动,查处违法案件200件以上,下达行政处罚数百万元,形成水环境保护执法高压态势。
严格落实生态基流保障措施,出台水量调度方案,扎实推进取水许可管理、计量设施建设和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工作。汾河临汾段断面水质去年以来已有8个月达到Ⅴ类及以上水质,我市生态环境呈现水清草绿、群鸟翱翔的美景。
大水网调水工程星罗棋布
70年来,全市水利总投资超过200亿元。
“我在分管水工局的时候,水利工程每年投资额还不到300万元,而现在有时一年就能近一个亿。”魏三果回忆说,“国家的投资越来越大,现在有能力按‘大水利’的机制,完成大工程,切实造福于民、造福于子孙后代。”
今年,中部引黄、禹门口东扩等大水网涉临骨干工程取得决定性胜利,引沁入汾和川取水输水工程、五马水库、清峪水库、西里水电站等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县域小水网建设全面启动,在全市形成了黄河、汾河、沁河三河连通、水库联调、多源互补的水资源配置格局,供水能力显著增强。
实施大水网引沁入汾骨干工程,实现了和川水利枢纽、五马水库、曲亭水库、涝河水库、洰河水库五座水库连通,将沁河水调入汾河流域,该工程目前已建成,年调水能力5900万立方米;实施大水网禹门口提水东扩工程,将黄河水从运城调至我市汾河流域翼城、曲沃、襄汾、侯马四县(市),目前工程进入扫尾阶段,形成年调水能力1.12亿立方米;实施大水网中部引黄骨干工程,将黄河水从忻州调至我市隰县、蒲县、大宁、汾西四个县,目前工程接近尾声,年调水能力可达1.5亿立方米。
依托大水网骨干工程实施小水网调蓄联通工程,调蓄工程目前规划新建的15座小水库,已完工2座,在建4座,前期3座。联通工程目前正在实施引沁入浮工程、引沁入翼工程、引沁入汾尧都专线水质提升工程3项小水网骨干调水工程,将沁河水引至浮山、翼城和尧都区,年调水能力4600万立方米。
高标准防汛减灾让河流欢腾奔流
70年来,全市防汛减灾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持续加强河流堤防建设,全市共有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27条,目前已对68条河流分别进行了治理,对穿城临城的22条(段)河流进行了重点治理,农村段达到10年一遇防洪标准,城区段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其中尧都、洪洞城区段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汾河堤防按城区段50年一遇、农村段20年一遇标准建设,已治理长度145公里。其他10条主要河流已实施18个治理项目,完成治理长度140公里,治理段达到了10—20年一遇防洪标准。
加强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建成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17个、自动雨量站225个、自动水位站51个、预警广播1249套、简易雨量站1274个、简易水位站5处,15个县的预警平台已延伸到乡镇,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山洪预警系统。
兴水惠民助力脱贫攻坚
70年来,全市持续加强民生水利建设。
水利发力扶贫,兴水阻断穷根。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扶贫开发更是新时期脱贫攻坚十大行动之一,市水利部门将水利扶贫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面提升水利扶贫攻坚能力。
针对山多川少,十年九旱,水土流失严重的市情,不断加大水保生态治理力度,累计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9379平方公里,建设大中型淤地坝521座,小型淤地坝6900座,治理度达65%。
坚持不懈开展水库、泵站、灌区节水改造工程、重点县工程、规模化节水工程等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共建成中型水库8座,小型水库50座。基本形成了“蓄、引、灌、排”为一体的农田水利灌溉保障体系。
市水利局供排水科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市水利局围绕脱贫攻坚,以解决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村庄特别是贫困村的饮水安全问题为重点,推进落实地方首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组织领导、统筹资金、协调推进作用,精准安排项目,严格项目管理,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条件。”通过持续开展农村饮水解困、饮水安全及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共建成农村饮水工程4616处,受益人口333.4万人,建成水质检测中心17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4%。
记者 郑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