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楼里外

2020-08-19 09:36:32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资料图

  临汾新闻网讯 “这是哪儿?”见到这张照片的人几乎都在问同一个问题。

  还记得在本报曾刊发的《时光记忆》栏目中,刊登过多张新老照片,通过对比来呈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城市建设等各领域的发展变化。在众多热心读者发来的照片中,这张照片在“贡院街记忆”中被海选出炉,但所知信息也仅仅局限于“位于贡院街”。那么,它究竟在哪儿?门楼里面是哪儿,门楼外又是哪儿?与贡院街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记者来到贡院街寻找答案。

  在这张竖构图的摄影作品中,灰色的门楼与质朴的砖墙相连、面前的水泥电线杆与“身后”的土墙灰瓦、大树融在一起,静静观望着眼前发生的一切。

  “像是学校!”

  “贡院街拆迁改造前,房子基本都是门楼后边那样,土墙、瓦房……”

  学校?拆迁?

  在众多受访市民的猜测中,学校、拆迁二词频频出现。那么,是否真如市民猜测的那样,它的存在与学校有关?

  市民的猜测不无道理。据《尧都文化研究》记载,平阳贡院创建于明,重修于清。明代万历年间,一位苦读经书、科考及第的关中汉子终于“学而优则仕”,放任平阳太守,他要一改平阳试事中考无定址,每逢临试搭棚建舍的局面,因此在临汾城东南角大兴土木,建堂修舍,初步建起了计有大小房舍100余间的试院。自此,每逢举试之年,平阳府下辖24个州县的廪、增、附生与拔贡从四面八方络绎前来,云集于此赶考。贡院街名因此而来。

  了解了贡院街的来历,记者再一次将目光锁向学校,并在山西师范大学东门、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南街小学一带寻找答案。“我好像在临汾学院这一带见过,你可以去那儿问问!”几经周折,在热心市民的帮助下,记者来到了位于贡院街南侧的临汾学院宿舍区。

  “这个门楼我认识,我小时候就在门楼后面的院子里住着!”看着手机上的照片,门房师傅王益民激动地说,“它原来就在现在的车子棚那儿,紧挨着南禅寺,是在贡院街改造那一年拆的。”王益民边说边快速从门房踱步而出,手指着东侧的“大门”位置向记者介绍。“我爷爷是临汾师范学校的老员工,这里是他们的职工宿舍,共有三排。”“现在看到的这些楼房都是在贡院街拓宽改造的时候修建的,楼房外墙上有开工时间,1998年。”“我们住的家里面还有黑板呢!”“当时的贡院街是一条窄窄的土路,一下雨特别泥,正儿八经的 ‘水泥路’。”

  ……

  王益民饶有兴致地回忆着门楼内外的趣事儿,他的讲述也得到了围观居民的肯定。今年84岁,曾任临汾师范学校校长的张济生说:“它的确曾是临汾师范学校教职工的宿舍, 临汾师范学校是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的前身,创建于1918年。”由此看来,便不难理解王益民所说的“家中有黑板”的现象。

  门楼里,临汾师范学校的职工宿舍随着贡院街的拆迁改造而焕然一新,高楼林立。

  门楼外,如《尧都文化研究》所载,1998年,贡院街拓宽改造工程启动,历经一年半的建设,贡院街的基本框架全面形成。2001年拆迁改造工程继续开工,又是两年的奋战,一条全长1800米、总宽32米的崭新街道便凸现在临汾城的南侧。

  如今,漫步贡院街,一条集生态、商务、文化和民居为一体的综合型主干街道完美呈现在路人眼中。全城文化的亮点似是穿越了时空,在这条街道上重新闪现:山西师范大学雄踞于西,临汾九中峙立于东,南街小学跻身于中,亦是延续着这条街巷的文化品位。历史与未来,在这里完美交融。

  记者 亢亚莉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