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质量转型
杨调娥代表:
盼政策及时雨 解企业融资难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持续壮大民营经济,给企业家站台、撑腰、鼓劲、办事,依法依规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推动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这大大提升了我们民营企业家进一步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决心和信心。”市人大代表杨调娥从事养猪行业已有十多年,她经营的合作社目前已带动了全村13户养殖户、9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增收。为更好抵御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在保证养猪主业的基础上,她不断扩大种养殖范围,走多元化经营的道路。
杨调娥表示,对民营企业而言,融资难依然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随着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相对单一的融资渠道可能会成为桎梏企业发展壮大的“拦路虎”。希望市委、市政府能出台更多帮扶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的机制政策,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记者 王小庚
冯亚胜委员:
惠企政策多 发展有信心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壮大民营经济,全面落实省‘30条’、市‘37条’具体政策,给企业家站台、撑腰、鼓劲、办事,依法依规帮企业排忧解难。”市政协委员冯亚胜说,好政策更多了,营商环境更好了,企业发展更有信心了。
冯亚胜说,疫情发生后,面对企业或多或少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政府及时行动、精准发力,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简化审批、金融支持等帮扶措施,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他认为,各项惠企政策对经济运行和企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议在出台惠企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做好讲解,让企业及时了解、精准对照、应享尽享,真正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让好政策发挥大作用。
记者 柴云祥
武学委员:
理顺企业退出机制 落实环保倒逼转型
市政协委员武学认为,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逐步贯彻落实,环境质量越来越好,焦化企业也面临转型发展。在转型过程中,企业必然要在人员、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做深度调整,很可能会造成比较大的消耗浪费。
武学建议政府在推进企业转型过程中,理顺企业退出机制,统筹考虑企业转型的具体措施。无论企业规模大小,首先鼓励企业精细化发展,做到资源综合有效利用;市政府应统筹考虑,帮助企业提质升级,做精、做细、做强;对无法提质升级的企业,严格以环保要求倒逼企业转型;在推进企业转型或者退出的过程中,遵守市场规律;在出台企业转型、退出政策前,充分调研,科学谋划,综合考量,避免资源浪费。
记者 刘文军
促进——乡村振兴
王永红代表:
发展现代农业 加强人才培养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加快农业由生产型向市场型、家庭型向融合型、粗放型向集约型、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推动我市向农业强市迈进。
市人大代表王永红说:“我是一名村干部,政府工作报告给我们今后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客观精准、谋划科学。我回去后一定把两会精神传达给当地群众,切实抓好农业产业项目,打造农产品品牌。”他认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而政策和科学需要通过人去落实,好的政策要靠好的领导者和经营管理人员去贯彻执行,好的科学技术更要靠好的技术人员去研究和推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当前最迫切的是要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 记者 李羿玫
鲁青海代表:
吸引人才创业 助力乡村振兴
“我是一名农民代表,比较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中‘三农’方面的内容,特别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部分,内容精准,让施策见实效,服务到位,让政策有温度,听了报告信心大增,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更充满了期待!”市人大代表鲁青海认为,经过全市上下努力,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他表示,目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遇到的一大问题就是人才短缺。虽然广大乡村的村容村貌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空心村”的问题依然严重,60岁以下的劳动力很少。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重点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相信这一定位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到乡村,在广袤田野上干出一番事业。
记者 李卫红
宋合庆代表:
优化干部配备 增强农村活力
围绕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市人大代表宋合庆建议,进一步优化农村干部配备,推选“三类人”任职农村干部,建设更加美丽、富裕、文明的乡村。“我所说的‘三类人’,第一类是刚退休不久的干部,他们有想法、有思路、有经验、有资源;第二类是企业代表,他们有人脉、有平台、有事业心、有经济头脑;第三类是大学生,他们虽然没资源、少经验,但是年轻,有闯劲、有魄力。”宋合庆说,“如果把这‘三类人’放到农村、形成团队,会给农村发展带来更大活力。”
村看村、户看户,百姓看的是村干部,村干部看的是党支部。宋合庆认为,如果有一个好的党支部、好的村委会、好的领导班子带头建设美丽乡村,合理调配、使用农村资源,科学运用农村生产发展要素,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就会有新的面貌、新的气象,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记者 韩晓芳
增进——群众福祉
付慧萍委员:
“有学上”还要“上好学”
市政协委员付慧萍认为,当“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以后,“上好学”就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期待,以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集成和充分共享,有利于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
她建议,我市应组织教育界专家,以电子科技为支撑,构建信息化基础教育理念、模式、机制和教育评价整体框架,形成符合临汾特色的新时代教育新形态、新业态。可以对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及省市资源平台,创设资源“大平台”环境,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施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工程,遴选一批市县级优秀教育人才开展试验区创建活动,提高我市整体教育水平和质量。
记者 卫博
郑亚兰委员:
加强小学传统文化教育
市政协委员郑亚兰表示,弘扬传统文化任重道远,让传统文化进校园是教育立德树人的体现,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而小学阶段正是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日后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都大有裨益。
郑亚兰认为,加大传统文化进校园力度,需要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创新传承方式,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校内传统文化活动、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邀请传统文化艺术家进校园等活动,以“习熏悟化”的方式帮助学生习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记者 亢亚莉
行卫东委员:
扶持优秀本土文艺创作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文体事业,这犹如吹响了文化建设的号角,既振奋人心又指明了方向。”市政协委员行卫东说,文化建设是一种真正的“软实力”,深厚的文化底蕴既是我市的精神命脉,也是我市在文化旅游中的坚实根基,应积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行卫东认为,扶持我市本土文艺创作,既是我市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文化建设需要,也是我市建设文化强市、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他建议,建立本土文艺创作可持续发展机制,设立文艺创作专项基金,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文艺创作人才队伍,创作一批有影响力并能起到宣传临汾作用的文艺作品;举办专项赛事,激发文艺创作人才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加强与大学、画院、研究机构等专业机构的深度合作,奖励获奖作品,繁荣我市本土文艺创作。
记者 卫博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