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张仲伍:加强数字政府建设 培育城市人文精神

2020-10-20 08:56:1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张仲伍,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代理院长、副教授,曾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学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城市规划研究,主持多项省部级项目,发表论文近30篇。

  良好的营商环境能够吸引外部投资,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生产力发展,推进地方高质量发展。日前,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代理院长、副教授张仲伍,就我市深化“放管服效”改革,以“功能提升、机制提效、形象提标”为抓手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优化营商环境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张仲伍的印象中,2012年之前的10年时间,是我市煤炭行业快速发展的黄金10年,也是煤炭行业享尽风光与荣耀的10年。“煤炭十年”的时候,我市很多突然暴富的煤矿主素质提升的速度远远赶不上钱包鼓涨的程度,坐在煤堆上数钱的他们,不具备企业家的素质,没有企业家精神,在重利刺激之下,滥用资源、重复挖掘,只注重个人收益,不注重社会效益,不重视教育等投资回报慢的行业,不搞技术升级,不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对进一步发展没有想法、没有路径,很多人拿着大把钱到外地消费、不在本地投资,给当地留下结构单一、生态污染的摊子,导致我市与东部地区发展有了明显差距。

  在张仲伍看来,有煤炭是地方的福分,但是如何利用这个资源也是对地方政府的考验。前些年我市经济好不等于产业结构好,更不等于营商环境好。要发展经济,必然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好不好,对地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张仲伍说,“我记得以前有个现象要‘逃离北上广’,可是没多久又变成了‘回归北上广’,最大的原因就是营商环境的差异让他们适应不了。北上广虽然工作压力大、生活成本高,但是经济发展环境好,办事讲规则、讲制度,让大多数人满意、舒心,而小地方人口较少,是熟人社会,不讲规则讲关系、不讲制度讲人情,破坏了制度体系,直接影响到营商环境。思维的差异产生了经济的差异,与东部地区相比,营商环境的差距有多大,我们的GDP差距就有多大。”

  “数字也是资源。现在是大数据时代,一边是海量数据,一边是较低价值,可能一万个数字里只有一两个有用。我们要从海量数据中筛选、过滤出有用的信息,科学论证,能公开的尽量公开,最大化向社会公布。”谈到如何优化我市营商环境,张仲伍建议,各县(市、区)政府门户网站或微信公众号要及时更新信息,在保证不泄密的前提下,展现每个乡镇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文化渊源、特色产业、产业链条等,再配上精密度更高的三维地图,立体地进行标注、展示。比如甘亭工业园,可以展示园区位置在哪里,区内有多少条铺装路,有多少厂区,分别属于什么行业,闲置土地有多少,以及这块园区内的优惠政策,甚至水电气费用标准等,使政务更加公开透明,让投资商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最新鲜、最真实的当地信息,更直观全面地了解当地的营商环境,更快速高效地进行投资决策。

  虽然近年来我市交通发展较快,特别是高铁和高速公路,但与东部城市相比发展依然落后。“交通是硬性资源,人文是柔性资源,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如果临汾市政府合理引导市民,提升对外地人的认同、认知及接纳度,能主动给陌生人一个微笑、提供一个便利,营造友好温馨的氛围,让每个外地人在临汾都感受到回到家的亲情,相信我们的软环境会很快提升起来。”

  张仲伍认为,政府要有超前意识,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各级干部要主动找差距,与其他省域副中心城市比较,要“在自行车时代培养汽车文化”,注重培养干部群众的思维与行为方式,通过政府引导,教育企业和群众讲法律、讲制度、讲规则、讲效率,从细节上下功夫,培养自身特质,培育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形象。“我们高兴地看到,临汾市委、市政府致力于把外部资金、好的产业吸引过来发展自己,在‘放管服效’改革方面决心大、力度大、措施多,相信临汾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会越少越小,自身经济会越来越强。”

  记者 韩晓芳 实习生 温锐环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