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关系千家万户。“十三五”期间,我市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强化顶层设计,落实重点政策,补足教育短板,呈现出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内涵特色发展、职业教育规模发展、民办教育有序发展、终身学习教育体系逐步完备的态势,教育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显著增强。
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不断攀升,2016年至2019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分别是90%、91%、92%、92.2%,2020年上半年学前毛入园率达到95.4%。充分发挥公办园保基本、兜底线、引领方向、平抑收费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2019年全市公办幼儿园数量达到974所。2017年至今,全市认定283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得到缓解。加强小区配建幼儿园专项整治工作,目前已治理完成11所。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推进“市区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东关学校、漪汾小学、华洲幼儿园已交付使用。进一步加大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全市100所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改造项目,目前已完成78所,其余22所正在有序推进。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两类学校加大投入,所有学校均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办学条件基本达到省定办学标准。义务教育“百所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全面启动,各县(市、区)围绕“一校一品牌、一校一风格、一校一特色”的创建理念以点带面、区域联动深入推进,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高中教育内涵特色发展。启动普通高中集团化模式改革工作,通过以优质示范高中临汾一中、临汾三中、襄汾中学、翼城中学为龙头,吸收普通高中学校、薄弱高中学校组建四个教育集团,集团校之间既统一协调管理、具有同样的教育品格,又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发展,实现互惠互助、共同成长。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2020年高考(不含艺体类)一本达线率18.22%,二本B以上达线率为53.68%,高考600分以上优秀考生达到801人,13名考生被清华、北大录取,创下历史最好水平。
职业教育规模发展。积极开展职业学校招生资质核查,规范招生和办学行为,截至目前,具备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招生资质的学校共有37所。组建了临汾职教集团,标志着我市职业教育在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上迈出坚实步伐。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稳妥推进,我市共有8所学校获批开展25个证书试点。
民办教育有序发展。对全市民办学校及市直民办教育机构在党建、举办者资质、法人财资权落实、财务管理、学籍管理等方面进行严格检查,全面规范民办学校(机构)办学行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招生全部实行网上报名、“一生一校”的办法,各学校按摇号结果录取学生,招生秩序有效改善。
终身学习教育体系逐步完备。全市依托临汾广播电视大学成立“临汾社区大学”,17个县(市、区)全部建成社区学院,形成了以社区教育学院为龙头、社区学校为骨干、其他教学点为基础的社区教育四级网络运行机制。同时,搭建线上学习平台,在手机客户端即可学习6大类145个门类的微课程,形成了结构合理、内涵丰富、开放共享、服务完善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
教育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大,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建立了优质教育资源与贫困地区学校(幼儿园)结对帮扶机制和资金保障措施,我市10所省级示范高中、10所优质初中、10所优质小学、20所幼儿园分别帮扶一所山区薄弱学校、幼儿园,通过共享资源、教师交流等形式促进薄弱学校的提升。持续抓好全市的控辍保学工作,全市1.7万名幼儿、3.7万名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1.5万名普通高中学生、4833名建档立卡困难家庭高中生和4044名职业中学学生,共接受各类资助11791万元。17个县(市、区)无因贫辍学失学的适龄儿童学生。
教育优先发展,一句并不激昂的表述,却贯穿了五年的风雨历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临汾将进一步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在建设“教育强市”的征程中书写新的篇章。
记者 郭璞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