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思潮,现任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参与过临汾市教育、卫健、科技等行业发展规划的制定,直接参与过我市“三名”工程、“三优”评选、“市长创新奖”等创新政策的出台,参与过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县域教育一体化改革、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等相关改革工作的推进,撰写了《临汾市社区教育工作调研报告》《临汾经济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思路研究》等调研报告。
临汾新闻网讯 2020年,是临汾举全市之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开局之年。这项战略任务被正式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向全市人民做出庄严承诺——要抓住全省建设三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历史机遇,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开放的思维,全力以赴高质量推进我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精准内涵和要素支撑是什么?
精准内涵
省域副中心城市,就是指在一省范围内,综合实力较周边城市强大,经济辐射力超出了自身管辖的行政区范围,拥有独特的优势资源,且距离省会城市150公里以上、可以被赋予带动周边区域发展重任的大城市。
要素支撑
与周边城市相比,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人口规模;临汾常住人口450万,处于全省第二位。
周边有相应的城市群,有自己的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临汾是太原都市圈、西安都市圈和中原都市圈的交汇点,处于关中平原城市群的东北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的北部。
距离中心城市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既不能处于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范围内,又能起到中心城市与空白地区桥梁纽带作用。
与周边区域城市相比,临汾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具体都有哪些比较优势?
1
政策红利优势。我市所承接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等近30项国家战略和改革试点,都蕴含巨大的战略收益和政策红利。
2
交通枢纽优势。我市地处太原、郑州、西安三个省会城市连接中点,是“一带一路”延伸带上重要节点城市,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现已形成公路、铁路、航空一体化大交通格局。
3
矿产资源优势和经济基础优势。我市矿产资源综合优势度居全省第二,煤炭是第一大矿产资源,煤成气生产量已占到全省三分之一,形成了以煤、焦、铁为主导的资源型经济体系。我市以园区、基地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煤焦冶电等传统产业整合改造和质量提升,做大做强装备制造、电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服务业主导作用不断凸显。
4
文旅资源优势。我市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有“华夏第一都”之称,帝尧文化、根祖文化、晋国文化、丁陶文化从这里起源,生态条件优越,人居环境优美,汾河流域呈现出一川清水、两岸锦绣的生态景观体系,全市旅游总收入和接待游客总数在黄河金三角和省内副中心城市中处于前列。
5
教育医疗金融资源优势。我市坐拥5所高等教育院校、3所三甲医院、2个医疗领域院士工作站,是全省金融组织体系最齐全的市级城市之一。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有何重大意义?
一是落实国家战略规划的必然选择。
我市所承接的近30项国家战略和改革试点,在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引领下,将更好地彰显战略叠加、政策集成和发展协同的效应,不断增强城市群整体竞争力、辐射力、影响力。
二是优化省域空间布局的内在要求。
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山西与东部和中西部战略联系,加快融入国家“一带一路”,进一步加强与京津冀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以及中原城市群的战略协作,形成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三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关键路径。
更好地实现太原与山西南部城市群的遥相呼应、优势互补,相互支撑、加快发展,发挥城市规模效应,形成带动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四是推动晋南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
有利于促进太原—晋中—临汾—运城经济带发展,优化沿线城镇化布局,集聚先进生产要素,打造区域性产业优势,共同提高市场竞争力,引领晋南地区的转型创新发展。
五是实现临汾振兴崛起的战略举措。
有利于加快破除制约发展的矛盾和难题,加速补齐短板,厚植发展优势,培育发展动力,促进区域间、城乡间协调发展,实现临汾振兴崛起。
如何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格局定位
将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于“引领”的战略位置,视之为推进临汾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
战略目标
建成黄河中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联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晋南及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
做到“四个强化”
强化规划引领、强化产业支撑、强化功能培育、强化标准意识
紧扣“四高标准”
坚持高质量建设、坚持高水平管理、坚持高标准保护、坚持高品质生活
记者 王小庚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