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王国华谈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水土保持与修复

2020-05-11 09:03:52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王国华,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科学系主任、副教授,目前主持国家、省级、中国科学院开放基金项目多项,发表文章20余篇,主要从事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研究。

  黄土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范围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古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因为水土流失而形成的千沟万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市多个山区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生态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不仅仅是资源、生产力,也是竞争力、潜力和可持续力。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西山生态恢复治理,着力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近日,记者就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的水土保持与修复问题,采访了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系主任、副教授王国华。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的成因、特点以及在我市的分布区域情况如何?

  探究黄土高原的成因,比较公认的说法是“风成说”,即西北风搬运大量沙尘至黄土高原地区,由于风力减弱而沉积,经年累月,形成了厚厚的黄土堆积。黄土高原的表层土层厚度一般在50米至80米之间,最厚的地区可达250米以上。

  黄土高原的黄土具有厚度大、疏松等特征,很容易被水冲刷带走,使得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表形成了千沟万壑,在众多沟壑之间,又分布着较为平坦的塬、梁、峁等地形。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在我市主要分布在吉县、乡宁县、蒲县、大宁县、永和县、汾西县、隰县等西山县。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的主要环境特点是什么?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黄土堆积深厚,地表切割、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加之过去煤炭资源的开采,更加剧了水土流失,可利用耕地面积小,平地少。

  丘陵沟壑区降水偏少,且降雨时间分配极不均匀,年内降水多集中在每年的7、8、9月3个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特殊的地貌、独特的降水格局和方式,导致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冰雹、洪水、大风、沙尘暴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并可能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使丘陵沟壑区生产与生态耦合度更低,生产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的水土保持、修复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有哪些?

  1 就我市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生态、生产与社会耦合发展,建议发展立体有机旱作农业

  ★ 山顶阳光充足,可削峁建盆地,发展果业和药材生态园,这种地形边沿稍高,中心稍低,有利于降水就地渗入果园,可增加经济收入,带来生态与经济双赢效果。

  ★ 山腰构建喜阴的灌草复合生态体系,并适当增加牧草的种植。

  ★ 山下治沟造地发展设施农业,进行规模化、现代化生产。

  ★ 小流域源头科学建设水库,为山上药果园区和设施农业提供滴灌水源,从而构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水林田湖生态景观格局,可助力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建设治理有效、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2 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

  作为近年来我国解决耕地不足、保障粮食安全的一项新举措,治沟造地主要通过工程机械措施,人工削斩山脚边坡,取土填沟、沟口筑坝,辅以排洪渠和边坡护理等措施,将沟谷低产、分散的耕地扩增为面积较大的、可机耕的优质高产良田。

  3 逆转“空心化”需要农业经济和旅游经济融合发展

  建议深挖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民俗文化,走“红色+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全域旅游”的模式,同时改善物流和仓储条件、增加网络和信息化投入,全面带动有机旱作农业产业和经济发展,进而促进社会服务、农业科技、医疗教育“实心化”,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导下,让环境保护与生态利用平衡且和谐,两者之间形成可持续良性循环,最终实现我市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稳定发展。

  记者 韩晓芳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