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古县村:扁担“退休” 水管“上岗”

2020-11-26 09:01:3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11月18日,一场大雨过后,隰县黄土镇古县村村民曹新生家院子里种的大白菜显得愈发精神,一片片叶子就像一个个水灵灵的姑娘穿着翠绿的裙子,给寒冷的冬季增添了一抹清新。

  “即便雨下得很及时,平时也得经常浇水,这样大白菜才能长好。”今年71岁的曹新生精神矍铄,说起话来中气十足,“多亏了政府给咱新安的管道。”

  曹新生掀起水表井的井盖,指着里面的两块水表对记者说:“灰尘多的那块水表是老水表,旁边那块是新的。”放稳水表井的井盖,他顺势拧开一旁的水龙头,伴着“哗啦啦”的水声,干净清澈的水从水管中喷涌而出。关掉水龙头后,曹新生仍意犹未尽,他走到院子西头的墙根处,拎起了两根扁担,“这就是以前挑水的工具,一天至少得挑两担。”

  古县村分南北两个居住片区,南片紧邻大路较平坦,北片倚着大山有陡坡。以往,全村只有一条供水主管道,到了用水高峰期,由于压力低、水流小,北片区地势较高的居民经常得到地势低的地方挑水吃。

  “村里人嘛,家家户户都在院子里种菜,以往一到夏天,就没有多余的水浇地了。”忆苦思甜,曹新生直言现在日子过得好了,“今年6月,县水利局给村里重新安装了两条管子,南北各一条,就连入户的管子也铺好了。不仅水够用,水质还是被净化过的,现在瓮底的杂质不见了,就连种的菜都长得鲜亮了。”

  曹新生将两根“退休”的扁担重新放回墙根,“可得把它们保存好,以后讲给娃娃们听,希望他们可以忆苦思甜。”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隰县水利局副局长刘成记介绍,截至2018年年底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已全部达标,2020年全县进一步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力度,对照农村饮水安全贫困退出四项指标标准,全县8个乡镇、97个行政村、351个自然村、89561口人全部达标,全县自来水入户率达98.9%。

  从古县村出来,沿着盘山公路行驶半个小时,便来到寨子乡马家村。道路两旁的果园里,不时能看到果农在给果树浇水。

  “干起活来,一点儿也不觉得冷。现在正值冬浇,必须得让梨树喝饱,这样一冬天都不用管啦。”走进果农郭兵福家的玉露香梨园,只见他穿着一双雨鞋,脖子上搭了条毛巾,手里拽着喷灌水管,不停地穿梭于一排排果树间,“我这6亩梨园,今年收了两万多公斤梨,按照14元/公斤的市场行情,能卖20多万元。”

  接连五六年来,郭兵福的玉露香梨都卖出了好价钱,他家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郭兵福说:“水果,水果,离了水可就不叫果了。”

  8年前,郭兵福的果园里种的都是酥梨,他一直为没有足够多的水浇灌果园而费尽心思:买了三轮车,安装了水包,每逢春浇、冬浇时,就要骑上三轮车到沟里拉水。“一天拉10趟水只能浇5棵树,要满足这6亩果树的用水量,怎么着也得浇一个月,费时费钱不说,果子的品质也不高,6亩地的果子只能卖1万多元……”

  短缺的水资源一度成为制约马家村梨果产业发展的瓶颈,而马家垣果园节水灌溉站的投入使用打破了这一发展桎梏。近年来,尤其是“十三五”期间,隰县水利局通过实施节水灌溉项目,使该县的梨果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全县梨果可灌溉面积达13.5万亩。

  2012年,“马家垣果园节水灌溉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马家村的梨果产业收益也年年递增,全村2000亩果园的收益较2012年前,整体提升了80%。“现如今,浇水的水管直通果园,谁家浇地,在水管上再接一个灌溉管就行了,省心又省力。”马家村党支部书记冯瑞德说,“老百姓不用靠天吃饭了,涓涓水流对马家村的百姓来说就是幸福源泉,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记者 刘静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