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永和县阁底乡奇奇里村,一个名字听起来很有趣的村子,位于黄河乾坤湾岸畔,步行一段路程便可将母亲河的静谧之美尽收眼底。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是,一直以来,干旱缺水一直是制约该村发展的最大瓶颈,贫穷好像在这里扎了根。
近年来,市委组织部派驻扶贫工作队来到这里,搞旅游、兴产业,依托奇奇里村成为我省首批AAA级旅游示范村的契机,因地制宜,精准对接,开发农产品,在摘掉穷帽、为农民创收的同时,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
“红枣是奇奇里村的传统农产品,多年前,村民通过红枣都能有一定的收入。但是,近年来,受市场影响,红枣价格持续下跌,村民们普遍挣不了钱,对枣树疏于管理,红枣的品质也随之下降,慢慢就形成了恶性循环。遇到成熟季节下雨,红枣更是容易霉烂,前年就是颗粒无收。”34岁的赵巍泽是2017年初来到奇奇里村的帮扶队员,说起村里的农产品开发情况,立即向记者介绍起来。他说,一边是烂在地里无人管理的红枣,一边是没有摆脱贫困的群众,这让驻村工作队忧心忡忡。
“我们在走访时了解到,村里老百姓大部分都有制作酒枣的技能,酒枣必须在枣成熟之前采摘制作,能规避红枣成熟时发生霉烂,于是我们就鼓励一些村民制作。”赵巍泽告诉记者,村民制作的酒枣得到游客的一致好评,好多人把酒枣当作特产带走了。
村民冯永平去年做了200多斤酒枣,在秋天的旅游旺季仅半个月就卖了2000元钱,“以前都是做了自己吃,没想到还能卖出去,看来只要脑子活,总能找到出路。”冯永平盘算着,开春后还是要把枣树管理好。
一方面,鼓励农民创新,提高传统产业附加值;另一方面,开发新的农产品种类,进而实现多元发展,破解发展难题,驻村工作队的发展思路清晰精准。
“多亏驻村工作队扶持,让我坚定信心把这项事业做下去。”说到自己的种植经历,村民刘永明感慨颇多。2018年,刘永明在外学习木耳种植技术后,回村建起了两个种植大棚。不曾想,因为村里缺水,木耳长势并不好,这次创业搭上了他所有的积蓄,可他并不甘心。看到他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赵巍泽跟同事一起找到他,鼓励他总结失败的原因再次创业,并积极给他协调贷款,找有水源的场地,设计产品包装。
“我不仅还清了之前的贷款,还为今年扩大规模留有充裕的资金。”如今,刘永明是奇奇里村的致富带头人,现在他已经有了4个木耳种植大棚,去年靠种植木耳收入达到了20多万元。刘永明坦言,有了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他发展木耳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底气十足。村里打着“奇奇里”商标的木耳也因质良价优,搭上网络销售的快车卖到了全国各地。
靠山还是得吃山。由于奇奇里村是砂质土壤,昼夜温差大,所产果实口感好,品质上乘。2020年,驻村工作队组织村里的闲散劳动力种植西瓜、哈密瓜,并通过消费扶贫的方式销售出去,使得村民获得了额外收入。该村还在县农业农村局帮扶下,种植了有机小米。
“农民只管种,有机肥都是农业农村局提供的。虽然第一年亩产只有150余公斤,比正常施化肥的地减产一半,但是小米的品质特别好,根本不愁卖不出去。”赵巍泽告诉记者,“乡亲们说我们申请的有机肥太少了,他们舍不得用,如果能多申请点有机肥,保证亩产过300公斤。”看到老百姓热情高涨,驻村队员们感到十分欣慰。
驻村帮扶后,赵巍泽和同事们发现奇奇里村也有深藏不露的巧人。村民刘志杰有制作辣椒酱的手艺,帮扶队员就鼓励他多开发几种口味,通过消费扶贫的方式为他打开销售渠道。因为辣椒酱的口味好,很多游客通过微信与刘志杰联系购买。去年,刘志杰销售辣酱3000余瓶,纯收入过万元。
还有又麻又香的野生花椒、绿色有机的红薯、质优味美的枣花蜜,细细数来,“奇奇里”品牌的农产品还真不少,这些农产品在市场叫好又叫座,成为了引领奇奇里村增收致富的“王牌”。
记者 李卫红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