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走进冬日的吉县车城乡桃村,只见一条条乡间道路干净整洁,一栋栋房屋侧墙雪白明亮,一幅幅手工绘制的墙画活灵活现,再配上村庄如画般的景色,让人时刻感受着幸福的味道。
1月22日,记者刚到桃村村口,就看到村民张战勤一手拿着扫帚一手拿着簸箕,正在清理路面。“这些墙画不仅让我们村子变漂亮了,还让我们知道了很多国家政策。”张战勤曾经是桃村9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也是享受移民搬迁优惠政策的村民之一。“家里就我和老伴儿两个人,以前靠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年龄大了就回到了村里,结果,家里的土窑洞因年久失修无法居住。后来,享受到了移民搬迁政策住上了新房子。现在不仅有自己的果园,村里还给我安排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每个月能增加500元的收入,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桃村对居住窑洞的住户进行了集中安置,并在4个安置点实施了巷道硬化工程、修建了文化广场。
该村党支部委员张丙森介绍,桃村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种植苹果,现已成为全村的支柱产业,“我们这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都适合种植苹果,为了壮大苹果产业,村里实施了高接换优、改良品种、加强管理等措施,村民的收益明显提高了。”
果园里,村民张长拴正对果树进行冬季修剪工作,一棵棵修剪好的果树在阳光下整齐排列。“我们家人口多,以前一直靠果园生活,虽然有12亩地,但由于技术、管理不到位,收入不高。后来,村里请了技术员,我就积极参加果树种植培训,现在果子产量提高了,每年毛收入可达5万元左右,再加上在果园里套种玉米,我家一年的收入更高了。”张长拴以前也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不断学习种植技术,如今已成为全村小有名气的“土专家”。
不仅收入得到了改善,富足的精神生活也使桃村的村民们喜笑颜开。“山西师范大学是我们村的帮扶单位,他们不仅关注村里的产业发展,而且还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桃村党支部书记刘创林说。为提升村民文化素养,山西师范大学在桃村开展了文化扶贫,为村中的“农家书屋”捐赠了百余册书籍,从专业技术类到文化知识类一应俱全。
文化刻在脑子里,印在行动中。村党支部、村委会和帮扶单位为建设美丽乡村,推进环境整治,采取了多项措施。“我家地少人多,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村里给我安排了保洁员、护路员等岗位。”村民张邦柱是村委选聘组建的保洁员、护路员队伍的成员之一,承担着清扫街道的任务,使村里“柴堆、煤堆、粪堆”的脏乱差现象得到了彻底改善。
2017年桃村人均收入为5300元,集体经济收入1.12万元;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6200元,集体经济收入15.2万元;2019年人均收入6500元,集体收入14.40万元……这一串串数字记录了桃村果香馥郁、产业兴旺的图景。现在的桃村,节水灌溉管道铺到了田间地头,改厕工程全面覆盖,客运班车方便了村民出行,文化广场上威风锣鼓敲出了村民对新生活的向往……桃村正向着“桃花源”的美景华丽蜕变。
记者 潘华玲
责任编辑:畅任杰